「癮君子是病人,不是罪犯」馬來西亞政府推動「毒品除罪化」盼以治療取代刑罰

2019-06-30 12:00

? 人氣

馬來西亞政府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司法改革,繼去年底喊出廢除死刑提案將送入內閣,日前馬國衛生部長又宣告政府正研議毒品除罪化法案,盼能以勒戒治療取代監禁措施。消息釋出後,各界多對馬國政府做法表示認同,但也有民眾質疑政府「讓成癮者回歸社會有望降低社會成本」說法。馬國政府現階段急需與社會大眾妥善溝通,避免政策因正反方價值抵觸而觸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與台灣司法體制相比,穆斯林國家馬來西亞的毒品刑罰嚴厲許多,依據《1952年危險毒品法令》第39B法條規定,任何人只要持有200克的大麻、或一級毒品如1公斤鴉片、40克古柯鹼、15克海洛因或嗎啡等,最重將被處以死刑。目前馬國獄中1200名死囚,大多數便是因觸犯毒品相關法規而入獄,但本月27日過後,這群人的命運有望迎來轉捩點。

「癮君子是病人,不是罪犯」

馬國衛生部長祖基菲里(Dzulkefly Ahmad),本月27日公告當局正研議「毒品除罪化」法案,此案通過將對馬國現行毒品防制法條產生重大變革。祖基菲里在聲明中稱藥物成癮問題很複雜、且用藥者毒癮容易復發,但把藥物成癮者關進監獄裡並不能幫助他們戒斷成癮狀態,他也提醒外界勿將「除罪化」視為毒品「合法化」,強調未來製毒、販毒者仍將被處以重刑。

依據馬來西亞《1952年危險毒品法令》規定,持有少量毒品者儘管罪不至死,但仍得面臨2到5年徒刑或鞭刑。(AP)
依據馬來西亞現行法律規定,持有少量毒品者儘管罪不至死,但仍得面臨2至5年徒刑或鞭刑。(AP)

祖基菲里在聲明中強調:「毒品除罪化是政府以富含科學精神、公衛知識的毒品政策,來取代刑罰、監禁手段的一大步。毒品成癮者應該被當作病人,而非罪犯,他們的藥物成癮問題是政府努力治癒的疾病。」

他也說明現今世界各地超過30個國家實施毒品除罪化,且研究顯示事後各國毒品使用率與毒品相關犯罪問題並未增加,除罪化政策反倒降低了法務部門成本,帶給社會良性結果。不過馬國官方表示這項法案還在早期研議階段,相關配討措施尚未出爐。

毒品問題須「教育、家庭、社會」三方攜手解決

祖基菲里今年年初出席馬國反毒活動時,也曾就毒品問題表態。他認為國家反毒機構有必要重新擬定教育方式與預防措施,確保青少年族群遠離毒品。同時,他也認為遏止學生涉毒問題需要政府橫跨教育、社會、體育等部會相互配合。據《當今大馬》指出,2014年至2017年間,馬國青少年佔總體吸毒案裡3.2%,總計約3700宗。

本週稍早,馬國內政部長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稱馬國現有7萬人因染毒入獄。談及毒品除罪化,他表示毒品成癮者未來將在親友與社群的強力支持下,接受重新安置與治療。他稱內閣將推動毒品管制條例的修正法案,但並未對外透露相關細節。

毒品除罪化?大馬民間反應兩極 

消息一出,馬來西亞醫療協會(Malaysian Medical Association)與愛滋防治委員會(AIDS Council)聯合發出聲明、肯定政府決策,稱現行懲罰性政策最終導致監獄不敷使用,傳染病問題氾濫。他們認為藥物使用者基於害怕罰則、不願留下犯罪紀錄,因此遲遲不敢尋求醫療協助,刑罰最終迫使藥物成癮者往返監獄與貧窮生活之間。反之,經驗顯示勒戒治療能降低成癮復發機率,同時幫助成癮者重返家庭、工作崗位,並進一步貢獻社會。

但也並非所有人都對此項提議拍手叫好,馬來西亞瑪莎大學(MU)醫學部門負責人穆罕默德(Mohamad Hussain Habil)就質疑,政府在柔佛州(Johor)設立的藥物勒戒所,每日平均在單一個案上花費3,500馬幣(約新台幣2.8萬)施行矯正治療,但有95%的個案離開勒戒所後會再度染毒,他質疑「藥物勒戒」成本並不比監禁措施低。

去年馬國政府大動作宣示全面廢死決心,最後卻在社會輿論壓力下,今年3月政策髮夾彎。首度執政的「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政府此次再推新政策,能否與民間達成共識,外界都在等著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