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國會監督生與殺!

2016-05-03 08:40

? 人氣

公督盟召開「新國會期中表現公開大會」記者會,卻讓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王榮璋大呼不公平。(顏麟宇攝)

公督盟召開「新國會期中表現公開大會」記者會,卻讓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王榮璋大呼不公平。(顏麟宇攝)

公民監督聯盟四月底公布第九屆立委的「期中評鑑」,卻因為方法論的問題,遭致不分區委王榮璋的強烈反彈,公督盟發布新聞澄清致歉,仍未獲王榮璋的諒解。嚴格說來,王榮璋抗議有理,被公督盟監督國會這麼多年來,「枉屈」在其評鑑報告底下的立委不計其數,這一次是踢到鐵板,還不只是方法論上的問題,而是真冤枉了社會普遍認知中的「好立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社會科學本來就沒有完美的方法論,像自然科學中所有的可變數與應變數都能在有效控制下,操作出符合科學定型的結論,社會科學處理的是「人」的問題,人不是固體,不要說與時俱轉,甚至心念一動就轉,由人訂定的遊戲規則也是動態邏輯與思維下的產物,因此,所有的方法論只能對應有限條件下的有限詮釋,是相對而非絕對的。

以這次公督盟的期中評鑑為例,在計算立委質詢時,省去了總質詢和聯席會議,當然未盡完善,但若只談立委在各專業委員會的表現,那是一個標準;然而,公督盟又不能就採計各委員會開會日期截止日做齊一的標準,如內政委員會採計到四月二十一日,而王榮璋所屬的財政委員會卻只採計到四月七日,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公督盟以立法院議事錄為憑,有錯嗎?當然沒錯,但顯然各委員會確實議事錄的時程有異,能不能照立法院影音紀錄取得統一的標準,當然可以,但重看影音紀錄與重翻議事錄所費時間與人力差距之大,大概不是公督盟此一資源、人力有限的民間團體能夠支撐。但這樣的採計標準,就只能各委員會之立委相互評比,不能跨委員會比較,公督盟將採計標準不一的各委員會立委,放在一個籃子下評比,本來就是有失公允之事。

但是,最重要的,立委問政表現可以用質詢次數這麼簡單的量化呈現嗎?答案無庸置疑,當然不能!就拿這一屆新立委為例,從會期開始創造出無數白目紀錄的立委們,哪一個不是認真質詢或認真開記者會的?不論白目或無知或只能為了增加曝光率,這樣的立委愈是認真質詢愈凸顯國會問政品質下滑,質詢次數即使奪冠,都不是國會向上提昇的力量,但若因此抹殺這些「勤於用力曝光」的立委的「認真」,也未盡公平,至少他們認真看待憲法和民意賦予他們的職權。

質詢,是立委在預算、法案審查外,最重要的職權之一,質詢頻率高最多表示立委重視自己的職責,質詢頻率低不表示立委不認真,舉例而言,老委員時代的吳延環,出席率高質詢率低(晚期基本是零),堅持發言總在法案三讀前,字斟句酌改標點,往後要再找到像他這樣重視法案品質者幾希,誰能說這位不質詢的立委不是好立委?他在主動宣布退職前,說了一段話,他不是被逼退的,穿草鞋打仗的日子都經過,誰怕逼退?但國會比群眾大會還群眾大會,這能叫國會嗎?還談得上品質嗎?二十六年過去,立法院不再有「逼退標的物」,但被老委員不幸而言中,問政品質江河日下,而且,與質詢次數完全無關。

在立法院問政品質江河日下的過程中,公督盟可是長相左右,也多次微調其評鑑方式,用心落力之深,不必懷疑,這次期中評鑑公布後,回應王榮璋批評的澄清稿中,也特別強調其評鑑除了出席率、質詢率,還包括公民評鑑(IVOD)、法律提案及預算刪減、委員會審查表現、陽光公益法案、特殊事蹟…等,面向不可謂不周到,但是修立法提案多就好嗎?萬一都是不符合法理原則的白目立法呢(諸如鞭刑)?預算刪多一定好嗎?萬一涉及個人選區利益呢?

簡言之,一旦方法論涉及量化轉換評鑑「質」,難免有仁智之見,遑論公督盟為什麼急乎乎的要來這麼一個「期中評鑑」?會不會也沾染了媒體快評的特性,搶一個噱頭?若是如此,公督盟要成為具有公信力的評鑑機制,或許得要換一個流行語的說法:「慢評鑑」(如同慢新聞)。但不論如何慢或緩,全週延是不可能的,只能取其「相對而言」,評者與被評者都不必這麼氣急敗壞,網路時代人人都是評論員,會期結束如果有哪位網路大腕用點心,做出一套「國會十大白目語錄」,大概就打敗公督盟費盡力氣做的全評鑑,該吐血的就不知是立委還是公督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