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元觀點:臺灣本位底三民主義論

2025-07-06 06:50
三民主義在臺灣經歷「以經解經」到「學術會通」的轉折,其困境主要在於蔣中正詮釋下的黨國意識形態化,將三民主義定於一尊,不容質疑,遂在社會中淪為脫離現實、教條化的洗腦工具,造成與憲政教育的內在矛盾。
目錄

在臺灣,孫學在以經解經的時期,招致了社會的批評,例如教條化。對於孫學及三民主義的教學,社會就教條化的具體批評為何?此外,在以經解經的時期,社會對孫學及三民主義,有其他批評的面向嗎?

去教條化,超越孫中山

首先,在臺灣來講,以經解經的時期,應當是三民主義發展的高峰了,那是蔣中正總統在任的時候。行政院長蔣經國出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接掌大權之後,就開始講「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事實上反攻大陸的基本國策已經鬆動了,所以三民主義意識形態內容也隨之開始轉化。

回到那一段時期。三民主義義理主要的問題在哪裡呢?孫中山三民主義最初開創的時代背景,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當時還是在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狀態之下。後來,在聯俄容共之後,中國共產黨又有所謂新三民主義的說法,三民主義的內容又增加更新了很多共產主義的因素,因為當時中國國民黨是受到共產國際的支持的。這兩個階段的三民主義,孫中山的思想,其實有很大的轉折,也就是說,早期,可說是以西方國家正常憲政民主下的政黨政治來建構他的國家藍圖,美國的影響很深,可是到了聯俄容共以後呢,他更多的就考慮到,在建國的程序上,怎麼樣去利用政黨的組織力量,所以,有了革命民權的主張出來,「民權,唯民國的國民才能享有,不輕授於反對民國的人,使得藉以破壞民國」,這些觀念都在這個新三民主義時期出來的,受到列寧主義(Leninism)和革命形勢的影響,帶有很強烈的集中制的色彩。在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演講當中,〈民生主義第一講〉就出現「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這個困惑無數代人的命題。

所以到底孫中山思想的真實面貌是什麼呢,在臺灣或者是中國大陸,就好像孔子過世以後,他的弟子分成了八派,而都有不同的解經,三民主義在兩岸也出現這種狀況,再加上孫中山的領袖地位,是建立在他既是政治的領袖,也是意識形態的導師,所以要繼承孫中山的領袖地位,就必須具有這個傳承孫中山思想的地位,我們就看到國民黨內很多勢力,像蔣中正、胡漢民、西山會議派等等,還有共產黨,都在爭奪三民主義的詮釋權,最後呢,是蔣中正在政治上面獲得勝利,所以他就取得了詮釋權。我們在臺灣所看到的三民主義和孫中山的面貌,其實是蔣中正的團隊形塑出來的,那也是為了他在黨國體制中繼承孫中山地位,在意識形態上面的正當性建構。
(相關報導: 孫中山逝世百年》抗戰勝利竟扼殺中國民主?學者:三民主義在台灣開啟「這個進程」,國民黨卻把元功當成原罪 更多文章

在那個時代,這樣一個帶有強烈的黨國還有領袖獨裁色彩的三民主義版本,就明顯地和《中華民國憲法》的憲政主義價值產生衝突,這就使得當時國民黨和蔣中正所詮釋的三民主義,要透過國家的力量在教育體系當中對人民進行洗腦的三民主義論述,就和這個學校裡面的公民教育、大學裡的憲法教育等等產生價值和理論上的嚴重衝突。我就是在那樣一個時代當中成長的啊。當時的正統三民主義的確就是出現了這個教條化的困境。教條化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它是大學聯合入學考試當中的一個科目,重要的一個科目,可是它的考試命題,其實是按《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課本》裡的內容出的,常常就是和現實與學理相距甚遠,成為一種教條。比如說,我記得我們以前高中的時候,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考試題目,我覺得那應該是《國文》的題目,怎麼搞到《三民主義》裡面來了,它就是要比較臺灣跟中國大陸的不同,臺灣實施三民主義,大陸實施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三民主義代表什麼?代表光明、天堂;共產主義代表什麼,黑暗、地獄,這類的意思相反的一組形容詞,常常出現在我們的《三民主義》課本裡面,然後成為考題,非常地荒唐,因為它留在學生腦子裡的,只剩下形容詞,而缺乏對實際問題的批判和分析,我們看其他平行的高中教育的內容,兩相對照,就可以發現三民主義的教育,非常地荒唐,對形塑公民幫助不大,如果真要有教育效果,人民都變成了順民了,聰明的學生都把它當成考試加分的工具。那老師呢,很多不是由具有社會科學專業訓練背景的人來擔任,而常常是什麼?常常就是教官或是國民黨的黨工,所以,課程裡面就會出現對於當時臺灣的新興社會運動,特別是對臺灣的政治反對運動的許多偏見,而編造出所謂的三合一敵人,就是臺灣獨立、黨外跟中共的三合一,這都是非常荒唐的三民主義教條的內容。這樣的三民主義當然就受到自由派,或者是正統政治學訓練的知識圈的批評,甚至是鄙視。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