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們討論了世界的三大二戰論點,分別為美英為代表的自由世界觀點、德日為代表的法西斯軸心國觀點以及蘇聯的共產國際觀點。這三大觀點引領了人類20世紀的歷史,對包括台灣在內的華人世界也有極大影響。正如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強調的,這三大觀點只是非常粗淺的分類,因為美英與德日並沒有我們想像的團結,南斯拉夫和中國的共產黨亦非史達林的乖寶寶。
二戰時接受英美支持的戴高樂,到了60年代與北約翻臉,走上了「獨立自主」的路線,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用三大觀點描述世界的二戰史觀,哪怕是台灣的戰史觀也不例外。但是我們又不得不否認,隨著君主專制的瓦解以及殖民主義體系的崩潰,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人類的意識形態很難不擺脫這三大意識形態的影響。
例如法國雖然與英美唱反調,卻也還是聲稱自己捍衛自由民主價值。毛澤東與赫魯雪夫翻臉,是為了要讓中國成為共產主義世界的老大,並不是要把中國變成資本主義國家。納粹主義雖然垮台,卻以反「錫安主義」為口號廣受歐洲右派,甚至於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的支持。對於包括中共在內的諸多二戰後新興的亞洲民族主義國家,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不能說完全沒有吸引力。
所以當今台灣人面對二戰或者抗戰的歷史,同樣是以這三大觀點為基礎延伸出來。首先是以中華民國傳統觀點為立場,追隨美英的同盟國史觀,此一論述在台灣光復後由國民政府帶來台灣,直到今天其實還是台灣社會的主流觀點。其次則是延續自日據時代的大日本帝國史觀,將「大東亞戰爭」形容為一場幫助東亞民族擺脫西方殖民統治的「解放戰爭」。
還有一種是延續自老一輩台共抗日份子的左翼史觀,承襲的基本上是蘇聯共產國際觀點,並且認同中國共產黨為中國戰場的反法西斯主力。經過80年的發展,三種意識型態相互碰撞,進行了不同組合的結合,再加入統獨立場影響下的國家認同之爭,發展出了彼此看似對立,實際上又緊密相連卻又只是台灣人特有的二戰或者抗戰論述,非常值得在此介紹。

傳統中華民國的抗戰史觀,建立在中美聯合的歷史上。(照片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
中華民國傳統史觀
整體而言就是1945年台灣光復後,凡是在台澎金馬地區念書長大所讀到的觀點,而且在經歷了三次的政黨輪替之後都仍是台灣人對二戰的普遍認知。在此套認知的架構下,蔣中正領導下的國民政府是二戰時期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而蔣中正也是中國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唯一統帥。其他的中國將領無論他們是否黃埔系,都是蔣中正的手下。
此種觀點反應在1974年上映的電影《英烈千秋》當中,由柯俊雄飾演的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衛國犧牲高喊的最後一句口號是「蔣委員長萬歲」。可實際上張自忠是西北軍將領,他確實從團結抵禦外侮的精神出發接受了蔣中正的領導,可是他內心對蔣中正是否推崇到死前都要高喊「蔣委員長萬歲」,筆者其實是相當質疑的。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二戰時期的三大陣營
|
更多文章
)
傳統中華民國史觀認同抗戰為二戰的組成部份,也自視為美國領導下自由世界的一份子,所以對二戰的宣傳自然是以美英為主力的西歐戰場或者美國單獨主導的太平洋戰場為主。最多就是在國軍參與的滇緬戰場上,再提一下英軍的貢獻,對蘇聯在東線戰場的作用則是草草帶過。至於蘇聯戰爭末期出兵東北這件事情,基本上就是把蘇聯軍隊跟日本軍隊視為差不多的侵略者看待。
對抗戰初期蘇聯志願隊支援中華民國空軍的歷史,台灣方面在過去是能迴避就加以迴避,直到馬英九上台以後才有所改變。之所以將蘇聯視為比日本還要可惡的侵略者,就如同波蘭等國家一樣是因為面對完了法西斯的侵略後又要遭受共產主義侵蝕。蔣中正在《蘇俄在中國》一書中,指控蘇聯是幫助中共利用抗戰壯大,甚至於勾結日軍襲擊國軍的幕後主謀。
關於中共勾結日軍的指控,同樣在《英烈千秋》中有所呈現,甚至直指中共的告密是導致張自忠死亡的主因。台灣人普遍不認為中共對抗戰有絲毫的貢獻,這幾乎已經成為藍綠的最大公約數,哪怕是當下支持中共的所謂「紅色統派」,除了林明正等極少數人士外也沒有幾個人願意大聲替中共史觀辯護,宣傳延安為抗戰的中流砥柱,可見兩蔣在反共教育上是十分成功的。

其實所謂的「大東亞戰爭」史觀,更多是被反美的中共、北韓以及北越等亞洲共產國家繼承。(許劍虹提供)
被誇大了的皇民化論述
再來則是被許多人誇大了的所謂「皇民化」史觀,許多泛藍陣營時常指控支持民進黨或者台獨的朋友是親日「皇民」,認可並且追隨軍國日本的反人道罪行。獨派中是否有人認可二戰的日本,甚至於追隨日本右翼口吻懷疑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這類人確實是有,筆者也接觸過,但是他們無論是從台灣整體社會還是本土陣營的角度來看其實都占不到總人口2%。
所謂認同軍國日本,不應該只是認同八田與一建設嘉南大圳的貢獻,否則馬英九前總統絕對是不折不扣「皇民」。認可日本殖民台灣的貢獻或許有一些爭議,但實際上就跟認可英國對香港的貢獻一樣,不應該將持這類觀點者一棒打死為法西斯。真正的軍國主義者,必須要發自內心的認同並且嚮往日本發動的「大東亞聖戰」。
而認同「大東亞戰爭」的前提,首先是要認同日本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戰是「正當」的,認可不認可日本對中國是侵略或者認為不認為南京大屠殺存在反倒是其次。畢竟日本始終以「支那事件」稱呼對中國的侵略,而以「大東亞戰爭」形容對美英的戰爭,因此日本要擊敗的頭號目標始終都是美國,難道現在的民進黨或者台派政治人物是以美國為頭號假想敵?
現居高雄的朱醫師是筆者認識的極少數真「皇民」,他就不只一次公開表示自己是願意為了「大東亞聖戰」犧牲一切,而且對美國領導下的印太秩序「並不認可」。而在他看來,民進黨政治人物對二戰議題的操作更多是為了選票而非真的認同80年前的大日本帝國。認為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是為了自衛,且解放了東亞民族者在台灣實在了了無幾。
朱醫師還以蔡英文前總統為例,表示她在2016年上台前確實常去旗津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向台籍老兵致意,可是當選後就只去過一次。民進黨政府對台籍日本老兵的承諾,大多都在執政後跳票,也難怪為此奮鬥一身的許昭榮前輩會選在2008年自殺,顯見大日本帝國的維護者在台灣真的沒有我們想像那麼多。

台灣確實有一批人為了共產主義理想反抗日本殖民政府與兩蔣,但他們又與今日的民進黨有莫名的共鳴。(許劍虹提供)
永不退潮的紅色革命
除了一般公眾認知到的同盟國與軸心國史觀之外,台灣從日據時代以來就有左派人士或者社會主義者活動。例如1927年就有台灣共產黨的成立,抗戰時也有不少到大陸的台灣人到延安參加中共陣營,因此認為對日抗戰為中共領導者在台灣並非不存在。持這套論述者,最有名的就是前「二七部隊」突擊隊隊長陳明忠。
從小讀日本書長大,屬於標準「多桑」世代的陳明忠透過閱讀日軍相關戰報與史料,認定抗戰的中流砥柱是中國共產黨,這促成了他在二二八事變中反抗中華民國政府並且成為被關押最久的台籍政治犯。2015年他獲邀到北京參加中共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是一點疙瘩都沒有,雖然他閱讀的日軍史料來源可能完全是北支那方面軍,不能代表當時整個支那派遣軍對中國戰場之態度。
整體而言在白色恐怖奇蹟因為支持中共而被槍決或者逮捕下獄的「老同學」都是這套紅色革命史觀的信奉者,但是我們也不能簡單的將所有老左派或者老台共都視為延安的追隨者。畢竟台灣共產黨最早是屬於日本共產黨而非中國共產黨的分支,謝雪紅等人雖然與中共合作,但主張的始終是將台灣建立成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未必非要回歸共產主義中國不可。
此種統獨論點上的差異,來自於中共與蘇聯的分裂,也有台灣共產黨內「民族派」與「國際派」之間的對抗,前者主張待中國完成共產主義革命後便可統一,後者則認為台灣應該繼續獨立。由於謝雪紅領導的「國際派」一度在台共黨內獲得優勢,因此「民族派」還一度脫黨加入蔣渭水的台灣民眾黨來與之對抗。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支持紅色革命觀點論者對台灣二戰史觀的影響,恐怕比支持「皇民」史觀的還要大。獨派或者本土派美化日本殖民,更多是為了噁心國民黨而非真的認可日本侵略中國,但是支持左派紅色史觀者則是同時存在於統獨兩派,雙方都認可蘇聯是反擊法西斯的主力,也認為中共的抗戰比國民政府還有成效,唯一的差別只是在於到底台灣該不該是中國的。

外省老兵在台灣社會的普遍形象還是正面的,不是保衛台灣的勇者就是被迫離家的受害者,圖為1950年海南戰役中被共軍打掉一隻手臂的太平號海軍老兵柳玉超。(許劍虹提供)
國軍抗戰老兵享尊榮
所以整體來論,其實我們可以根本上排除掉「皇民」史觀對當今台灣歷史建構的影響,筆者自己寫了幾本抗戰相關書籍,雖然沒有在台灣市場大賣,但整體表現還是比那些推廣台籍日本兵的書還要好。此外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固然時常發表敵視外省族群的言論,尤其是在野時代最為嚴重,但是在執政之後也會立即改變態度,該給榮民先進的優惠待遇絲毫不敢減少。
為什麼如此呢?因為台灣人不分省籍藍綠,都認可外省榮民過去對保衛台灣的貢獻。即便不少人痛恨二二八時代的國軍,反對兩蔣威權統治,但人心終究是肉做的,80年的相處多少還是台灣多數居民對外省榮民的辛勞有所體悟。哪怕不承認他們在軍事上多能打,偶爾會嘲笑他們面對日軍和共軍的時候常打敗仗,但還是肯定他們在第一線保衛了台灣。
更何況外省老兵來到了台灣,讓台灣有了更為豐富的人文色彩,並帶來了大江南北的美食。支持民進黨的台灣人,包括部份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就是抗戰老兵養大,前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在與榮民先進們接觸久了以後,亦為他們離鄉的故事所動容。筆者接觸到一些民進黨的前輩,也發自內心的表示外省老兵其實也是威權的受害者,對於他們被「抓壯丁」來台的辛苦感同身受。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二戰時期的三大陣營
|
更多文章
)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筆者認為民進黨政治人物一些對老兵不友善的言論其實就跟他們嘴巴上討好台籍日本兵的言論一樣屬於行為藝術。實際上台籍日本兵的待遇並沒有因為民進黨上台好轉,甚至可能還比國民黨時代更差,畢竟民進黨也不願意為了台籍日本兵出頭向日本政府索取賠償。反倒是國民黨的總統上台後,還要先拜訪台籍日本兵黃金島來彰顯自己當全民總統的誠意。
所以至少到目前為止,筆者認為台灣社會對二戰的歷史認知還是靠傳統的中華民國史觀在運作,也沒有看到哪個平常聲討兩蔣在台威權統治的民進黨對發生在大陸的對日抗戰是否由蔣中正領導提出質疑。大多數台灣人對轉型正義的追求只集中在1945年以後的台灣,我因此可以很負責的強調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的史觀目前仍是台澎金馬居民的最大公約數。

近年來台灣泛藍陣營對二戰的立場,越來越偏向中共與俄羅斯的立場,差別只在於他們仍堅持蔣委員長在抗戰中有領導權,或者至少參戰過。(許劍虹提供)
紅藍史觀的融合
雖然還是以蔣中正領導抗戰的認知為主體,但是支持兩岸和解的泛藍陣營與主張抗中保台的本土陣營對二戰或抗戰的論述仍存在根本差異。馬英九時代的國民黨政府雖仍強調國軍是抗戰主力,卻也破天荒在2015年《勇士國魂》月曆上承認了中共參加抗戰之貢獻,並且將8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列為中華民國抗日烈士。
馬英九在讚頌美國援助國軍抗戰的同時,也以中華民國總統身份破天荒表揚蘇聯志願隊的後人,使得國民黨陣營的支持者不再像傳統上看待抗戰歷史時那麼的反共抗俄。同時馬英九對待李友邦等在白色恐怖時代遭政府槍決的台籍左派抗日人士更是格外表揚,以強調族群和解之意,讓被塵封已久的左翼抗日史觀逐漸為泛藍支持者接受。
10年過去以後,許多泛藍支持者對抗戰的認知已經逐步由蔣委員長單獨領導變成了國共合作史觀。尤其自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將軍去世後,訪問大陸的國民黨要人強調「抗戰是由蔣委員長領導」的次數越來越少,更傾向於擱置史觀上的爭議來維持雙邊的和諧。底層的深藍支持者,在不只是模糊誰領導抗戰而已,還一面倒強調國共合作打擊侵略者的論述。
在國際層面上,過去反共抗俄時代由於受到中美斷交刺激,許多深藍人士強調納粹德國對中華民國的支持。如今俄羅斯已經不是共產主義,還看似是中共抵抗美國的夥伴,因此他們又開始強調蘇聯對國民政府的貢獻,並試圖模糊美國的援助,甚至還誇大所謂美國在抗戰之初向日本賣廢鐵的傳聞,好將抗戰時代的美日關係與今日的美日關係做連結,強調美日80年來始終在遏制中國。
因此今日泛藍或者統派支持者對抗戰的觀點,基本上「抗戰是由蔣委員長領導」已經成為了一種口號,他們對這段歷史的研究大概停留在1938年武漢保衛戰結束前,納粹還有蘇聯仍在大力向中華民國出售武器,且國共合作還算密切的階段。對於國共之間的摩擦以及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局勢,就選擇裝沒看到了。

今日的美台合作關係是以抗戰圍起始的,因此無論誰執政都難以否定。(許劍虹提供)
爭取誰也不得罪的平衡
民進黨的情況也沒有好到哪去,過去在野的時候可以大喊「抗戰是發生在中國的事情與我無關」,痛罵馬英九紀念抗戰是在與自己當台籍日本兵的父祖為敵,並譴責美軍對台北的轟炸,可是執政後所有論述都要改變。從蔡英文時代開始,民進黨政府就延續了馬英九時代的政策高調紀念抗戰,去年賴清德政府對黃埔建軍100周年同樣不敢怠慢。
既然成為了中華民國的執政黨,也繼承了傳統上中華民國政府自認為自由世界一份子的傳統,民進黨當然不能否認美國主導下的二戰史觀去為戰敗的日本叫屈。可親日同樣也是中華民國政府戰後的另一大外交傳統,更何況民進黨的選民還有一大票是對日本有感情的「多桑」或者「哈日」世代,當然也不能過度得罪。
所以在外交口徑上,無論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執政,在慶祝抗戰勝利時都會避免過度刺激日本。今年賴清德高調慶祝德國投降紀念日來與英美的二戰記憶接軌,現在值得我們觀察的是他將如何紀念9月份的日本投降紀念日,但大體上來看,國人普遍認為民進黨比國民黨更不敢得罪日本。這是否是事實,要等8月以後才會揭曉。
那麼對於持紅色史觀的人,是否民進黨就會打壓?其實民進黨對於到底誰領導抗戰的問題,比起傳統反共抗俄的國民黨而言是更不關心的,只是礙於自己現在中華民國執政黨的位置必須要有所反應。民進黨為了維持現在反共的人設,當然不會與中共隔海唱和歌頌8路軍,但是別忘了支持紅色左派觀點者不是只有統派,老一輩的左獨,台獨教父史明就是如此。
史明在抗戰的時候還是貨真價實的新4軍特務,潛伏在汪政權之下搞破壞的。因此部分本土派人士與民進黨人站在國際反法西斯主義的論述上,歌頌史明、謝南光以及宋斐如等到大陸參加抗戰的台籍「國際主義者」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畢竟歷史對政治人物而言,真的就是可以隨便打扮的小姑娘,從來就不分藍綠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