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許劍虹專欄:台灣的三大二戰史觀

2025-07-06 07:10
馬英九政府2015年邀請抗戰老兵們慶祝勝利 70周年,如今已成為絕響。(許劍虹提供)
目錄

​​

不久前我們討論了世界的三大二戰論點,分別為美英為代表的自由世界觀點、德日為代表的法西斯軸心國觀點以及蘇聯的共產國際觀點。這三大觀點引領了人類20世紀的歷史,對包括台灣在內的華人世界也有極大影響。正如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強調的,這三大觀點只是非常粗淺的分類,因為美英與德日並沒有我們想像的團結,南斯拉夫和中國的共產黨亦非史達林的乖寶寶。

二戰時接受英美支持的戴高樂,到了60年代與北約翻臉,走上了「獨立自主」的路線,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用三大觀點描述世界的二戰史觀,哪怕是台灣的戰史觀也不例外。但是我們又不得不否認,隨著君主專制的瓦解以及殖民主義體系的崩潰,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人類的意識形態很難不擺脫這三大意識形態的影響。

例如法國雖然與英美唱反調,卻也還是聲稱自己捍衛自由民主價值。毛澤東與赫魯雪夫翻臉,是為了要讓中國成為共產主義世界的老大,並不是要把中國變成資本主義國家。納粹主義雖然垮台,卻以反「錫安主義」為口號廣受歐洲右派,甚至於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的支持。對於包括中共在內的諸多二戰後新興的亞洲民族主義國家,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不能說完全沒有吸引力。

所以當今台灣人面對二戰或者抗戰的歷史,同樣是以這三大觀點為基礎延伸出來。首先是以中華民國傳統觀點為立場,追隨美英的同盟國史觀,此一論述在台灣光復後由國民政府帶來台灣,直到今天其實還是台灣社會的主流觀點。其次則是延續自日據時代的大日本帝國史觀,將「大東亞戰爭」形容為一場幫助東亞民族擺脫西方殖民統治的「解放戰爭」。

還有一種是延續自老一輩台共抗日份子的左翼史觀,承襲的基本上是蘇聯共產國際觀點,並且認同中國共產黨為中國戰場的反法西斯主力。經過80年的發展,三種意識型態相互碰撞,進行了不同組合的結合,再加入統獨立場影響下的國家認同之爭,發展出了彼此看似對立,實際上又緊密相連卻又只是台灣人特有的二戰或者抗戰論述,非常值得在此介紹。

傳統中華民國的抗戰史觀,建立在中美聯合的歷史上。(照片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
傳統中華民國的抗戰史觀,建立在中美聯合的歷史上。(照片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

中華民國傳統史觀

整體而言就是1945年台灣光復後,凡是在台澎金馬地區念書長大所讀到的觀點,而且在經歷了三次的政黨輪替之後都仍是台灣人對二戰的普遍認知。在此套認知的架構下,蔣中正領導下的國民政府是二戰時期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而蔣中正也是中國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唯一統帥。其他的中國將領無論他們是否黃埔系,都是蔣中正的手下。

此種觀點反應在1974年上映的電影《英烈千秋》當中,由柯俊雄飾演的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衛國犧牲高喊的最後一句口號是「蔣委員長萬歲」。可實際上張自忠是西北軍將領,他確實從團結抵禦外侮的精神出發接受了蔣中正的領導,可是他內心對蔣中正是否推崇到死前都要高喊「蔣委員長萬歲」,筆者其實是相當質疑的。 (相關報導: 許劍虹專欄:二戰時期的三大陣營 更多文章

傳統中華民國史觀認同抗戰為二戰的組成部份,也自視為美國領導下自由世界的一份子,所以對二戰的宣傳自然是以美英為主力的西歐戰場或者美國單獨主導的太平洋戰場為主。最多就是在國軍參與的滇緬戰場上,再提一下英軍的貢獻,對蘇聯在東線戰場的作用則是草草帶過。至於蘇聯戰爭末期出兵東北這件事情,基本上就是把蘇聯軍隊跟日本軍隊視為差不多的侵略者看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他

請他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