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屆滿80週年。原本屬於全球集體記憶的歷史事件,近年卻日益成為地緣政治競逐的延伸戰場。在此背景下,中共與臺灣圍繞抗戰勝利的詮釋權展開激烈交鋒,從官方紀念活動、外交發言、國際媒體操作到歷史教材內容,雙方各自建構敘事框架,爭奪「誰才是歷史的承繼者」。
中共操作歷史敘事,意在鞏固政權合法性與民族主義的心理動員,將抗戰勝利描繪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族救亡,否定國民政府的戰爭貢獻,更進一步將歷史連結至當代對臺主張。2025年北京推出一系列紀念活動與標語,如「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並強調共產黨為東方主戰場的中流砥柱,借歷史記憶強化「中國夢」與「統一論述」的正當性。
與此同時,我國政府亦積極重申中華民國在抗戰中的事實角色。總統賴清德在歐戰勝利紀念活動上指出,臺灣不僅是二戰戰勝國的法理延續,更是當代自由民主對抗威權主義的前線。在國際戰略上,我國敘事策略並不止於糾正史實,更透過結合普世價值、文化外交與國際合作,將歷史轉化為政治正當性與國際能見度的資產。
這場「歷史記憶戰」的較量,不僅是歷史定位之爭,更深層反映兩岸在主權認同、國際秩序與敘事主導權上的結構對抗。中共憑藉其大國身分與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藉助聯合國平台與多邊會議發聲,推銷其歷史版本,試圖主導亞洲歷史記憶的正統性。反觀臺灣,雖處於國際政治邊緣,卻以價值為槓桿,穩健推動具共鳴力的歷史論述,逐步凝聚國際支持。
然而,話語權的建立從來不是短期工程。中共壟斷「中國敘事」已久,臺灣欲在全球歷史架構中重塑主體性,仍需持續耕耘。未來我國應在教育體系內深化抗戰記憶的事實還原,在國際上則應以戰略思維部署文化外交與敘事盟友,讓中華民國的歷史真實與價值選擇在世界舞臺上被看見、被理解。
歷史不只是回顧,更是今日與未來國際定位的根基。在全球民主與威權對峙加劇之際,臺灣必須善用屬於自身的歷史資源,轉化為國家論述的戰略資本。唯有如此,才能在歷史與現實的雙重戰場中穩健前行,不讓真相沉沒在霸權建構的迷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