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兩岸局勢緊張,外媒屢針對解放侵台及其「實力增長」多有報導,《南華早報》近期引述中國軍事雜誌報導指出,「攻台」最佳時機點,就是在颱風來臨前上班日的下午。旅美學者翁履中則引述媒體報導指出,英國《金融時報》、美國軍事智庫期刊《War on the Rocks》與《南華早報》在24小時內,接連發布中國對台作戰、準備、戰略威懾的報導,從台、美、中三方視角,拼湊出當前台海局勢一幅高度複雜、充滿戰略算計的圖像;顯示台海戰略環境新樣貌,已非單純靠「大軍壓境」,而是多元手段疊加的新型戰爭模型。他分析,密集的文章,堪稱美中台三邊「心態戰」與「信心博弈」的縮影,也反映出台灣以外的世界對台海局勢有多擔心。
翁履中今(28)日指出,《金融時報》引述台灣與美國國防官員指出,中國解放軍已進入「隨時能轉入作戰狀態」的高備戰階段;《War on the Rocks》分析了中國如何規劃對美軍介入台海衝突的反制戰略。而《南華早報》則披露,中國軍事雜誌刊文主張,透過系統癱瘓台灣基礎設施(如液化天然氣終端站、電網、水電與通訊系統),可以造成社會崩潰與民心潰散,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文中更細列30至40個「超臨界目標」,主張配合天災(如颱風)與特殊時點,採取精準打擊或網路干擾,使台灣內部失序。
翁履中進一步分析,《金融時報》在提醒台灣民眾與國際社會,中國的軍事實力已非昔日可比;《War on the Rocks》則深入探討美國需如何重新思考戰略溝通策略,確保威懾與保證並重;《南華早報》則代表北京內部戰略思維的釋放,提醒內部與外部觀察者:北京相信,無需大戰,也能制勝。這也印證了一核心觀點,即中共全面登陸戰的機率極低,但採取「小規模、突襲型、系統性擾亂社會」的動作,試探與恫嚇台灣的可能性正在快速上升。而現代戰爭絕不只是比武,而是比信念、比系統、比心理,中國試圖跳過傳統登陸作戰的高風險,以「最低代價打擊來換取最高回報」的方式來逼迫台灣。
翁履中特別點出一現象,他認為,強調解放軍實力增強確實有藉此強化國防預算與軍備採購的政治正當性,並為華府軍售和印太戰略鋪路,但可能讓台灣人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許多人對「中國威脅」的敘事早已習慣甚至無感,近年多有中國軍機繞台、演習等「戰雲密布」的新聞,讓多數人情緒疲乏、感官麻木。然而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民眾不關心,而是在生活沒有改善的情況下,持續強化「敵人來了」的敘事,反而會讓人民喪失信心。
翁履中表示,當人們感受到的是薪資停滯、房價高漲、稅賦沉重、物價飛漲、社會分裂無解,面對「中國要打來了」的威脅,心理反應不是「一起堅守」而是擋得住嗎?不同立場的人值得我拚命嗎?這正是當前台灣防衛體系最脆弱的一環,台灣最害怕的不是解放軍的武器,而是內部對生活失望的無力感和對立分化,就三篇文章來看,台海議題的敘事漸從「是否打」轉為「如何打」。文末,翁履中總結,對台灣來說,與其陷入恐慌式軍事資訊轟炸,不如強化民生韌性、推動政治和解與社會團結,讓台灣社會真正具備面對統戰與心理戰的免疫力,「任何軍事對決,最強大的優勢都不在於武器,而在於民心!」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