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副總統呂秀蓮接受「下班和你聊」節目專訪,暢談其對台灣國際定位、兩岸關係、青年國防意識及博愛座議題的獨到見解。專訪中,呂秀蓮強調台灣應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但不能勢單力薄,呼籲台灣應與日韓建立良好關係,共同維護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台灣、日、韓唇齒相依:共同命運下的和平倡議
呂秀蓮堅定主張,台灣、日本和韓國是「唇齒相依」的命運共同體。她提到,過去歷史事件如1894年甲午戰爭前的東學黨政變,以及1950年韓戰爆發,都曾間接影響台灣命運。她認為,只要三國其中一方有事,便會相互牽動。她曾多次在韓國國會大廈公開演講,提醒他們「不管台灣有事或韓國有事,只要一方有事,兩方都有影響」。
呂秀蓮認為,台灣不應單獨面對中國,而是應同時關注隔著太平洋的加拿大、美國,但最關鍵的是與日本和韓國建立良好關係。她表示,這幾年已打下基礎,創辦了東亞和平論壇,並已在台灣、韓國、東京輪流舉辦四屆。她透露,今年8月15日二戰終戰80年當天,將在台北主辦第五屆東亞和平論壇,持續推動區域和平穩定。
呂秀蓮強調,戰爭極其殘忍,她發誓有生之年不希望見證到真正的戰爭,因此退休後全力推動「台灣的安全,世界的和平,東亞地區的穩定繁榮」,因為「沒有和平,什麼都沒有了」,而和平並非從天而降,需要「投資和平才能夠預防戰爭」。
借鏡韓國民主:司法獨立與公民覺醒成典範
專訪中,呂秀蓮也特別提及韓國近期經歷的政治變革,指出韓國已步入非常堅定的民主憲政體制。她以韓國前總統尹錫悅宣布戒嚴後,國會議員立即依照憲法在國會討論,人民(尤其是韓國女性與青年)展現高度覺醒,捍衛憲政為例,強調韓國司法獨立的重要性。她認為,韓國檢察官已習慣建立獨立偵查制度,五年一任的總統任期一到,檢察官便會徹查,使得總統「都經不起司法考驗」。
她對此表示非常高興,並指出韓國的民主化過程與台灣接近,都是歷經推翻軍事統治、結束威權才建立民主憲政,是無數人犧牲奉獻、心火相承的成果。這與日本戰敗後由美國麥克阿瑟將軍「送來」民主,導致日本人對政治民主缺乏深厚熱情的狀況不同。
對總統賴清德的期許:勿「脫中入北」,重視兩岸近鄰遠親關係
針對現任總統賴清德的兩岸論述,呂秀蓮表達了她的看法。她表示,賴清德曾提及「脫中入北」的說法,但她認為台灣與中國是「地理上的近鄰,歷史上的遠親」,兩者絕對不可分離。她強調,端午節等共同文化習俗證明了彼此的淵源,即便鄰居有「好鄰居」和「壞鄰居」,仍需努力經營關係。因此,除了中國,她目前正努力經營與韓國和日本的關係。
呂秀蓮也提到,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出身清苦環境,背景與賴清德總統相似。她初步了解李在明傾向「不要過度親美」,因中韓是緊鄰,過度親美恐刺激中國。她認為李在明對國際政治可能還不夠嫻熟,未來若有機會,她會向他闡述台、韓唇齒相依的歷史淵源。
警示台海危機:切勿輕敵,青年應具國防意識
面對台灣潛在的戰事風險,呂秀蓮警示,戰爭的引爆點常常出乎意外,切勿過度輕敵。她引述《金融時報》和《南華早報》的報導,指出中共已具備攻打台灣的能力,例如解放軍機艦每月逾百次越過海峽中線騷擾,且已將對台作戰的兩棲登陸部隊化整為零部署於福建沿海,鎖定台灣三四十處重要基礎建設。
她擔憂台灣年輕人「未戰先怯」,提醒若台灣人貪生怕死,將對中共有利。她呼籲女性也應受軍事訓練,以增加國防意識,強調「如果我們自己不保護台灣,你期待美國來保護,毫無道理」。呂秀蓮最終的努力目標是「避免戰爭」,並主張「投資和平才能夠避免戰爭」。
對媒體與政治人物的期許:做現代屈原,勇於建言
呂秀蓮副總統也對媒體和政治人物提出期許。她呼籲媒體應自我勉勵,發揮其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力,更應注重社會影響力而非僅曝光機會。她讚揚媒體人應如韋翰般,認真搜尋資料,憑良心報導。她強調,媒體的權力絕不亞於立法院或總統。
她提及屈原的故事,感嘆現代社會雖不希望再有投汨羅江的屈原,但台灣需要具備「敢言忠言逆耳」精神的現代屈原。她認為,政治人物應反省,民主是包容,言論自由包括逆耳之言也應尊重。她呼籲執政者,特別是權力越高的人,必須展現更多的雅量與民主素養。
(相關報導: 中國為何不敢攻打台灣?美專家曝「3致命弱點」:北京恐付出極大代價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