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爆發的以伊戰爭,在美國介入轟炸伊朗核設施後,最終結局如何仍是變數重重,但這場戰爭所呈現的面向,在台灣民間、官方、國軍甚至軍情圈,都各有不同的關注解讀。如對於堅持抗中保台的群眾來說,中東強權伊朗面對以軍突擊無力招架,證明獨裁國家實際戰力低下,看似強大的解放軍應也是同一水準不足為懼;國軍則關切以色列防空體系面對伊朗無人機、彈道飛彈攻擊高達9成的攔截效能,相較台灣由天弓、愛國者、NASAMS等先進防空飛彈組成,類似以色列多層次防空部署,對共軍來襲的中短程飛彈、火箭彈攔截率,有理由相信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而台灣黨政、國安高層應該會注意,以色列軍民在長期戰爭狀態下所展現的持久韌性,包括平日精實的民防訓練、疏散掩蔽設施的完善,讓處於戰時的社會機制仍能如常運作,成為台灣未來建構戰時韌性最好的參照。只不過,以伊戰爭帶給台灣的也不全然是正面訊息,這回以軍在代號「崛起雄獅」的首波突擊行動中,運用精準彈藥、特工滲透等手段,幾乎把伊朗軍方高階指揮官,政治決策核心人士以及重要核武科學家一舉團滅。我軍方人士就坦言,伊朗軍隊在以色列攻擊時反應遲鈍,應與指揮系統高層被集體斬首,導致部隊群龍無首脫不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