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走麥城,為何「馬超、劉封見死不救」?揭開課本沒說的歷史真相,原來我們都誤會了

2025-06-15 17:42
當關羽走投無路經過馬超所駐地時,馬超卻未伸出援手,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馬超在關羽最危急的時候選擇沉默?(圖/取自IMDb)
目錄

三國時代戰火連綿,人才輩出,各方英雄各擁其主。其中蜀漢的關羽,以忠義聞名,被尊稱為「武聖」。但即便如此英雄,最終也難逃命運安排,在荊州失守後孤軍退至麥城,讓人感到十分可惜,而當關羽走投無路經過馬超所駐地、四面楚歌之際,馬超卻未伸出援手,這段故事引發後人揣測,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馬超在關羽最危急的時候選擇沉默?

為何馬超在關羽敗走麥城時,沒有出兵援助?

根據《搜狐網》,公元219年,關羽在樊城與曹軍激戰,連續打勝仗,甚至用水淹了曹軍的七支部隊,活捉了大將龐德,逼得于禁投降,讓他聲勢大漲,在城外聲稱要活捉曹仁,讓許多將士都聞風喪膽。

孫權暗中聯曹,呂蒙白衣渡江奪荊州

不過,就在關羽得意之時,孫權卻偷偷與曹操聯手,準備奪下荊州。

事實上,關羽曾拒絕將女兒嫁與孫權之子,令孫權顏面掃地。而呂蒙以重病為掩護,讓關羽放鬆警惕,關羽以為東吳不會出兵,便把荊州的兵力調去前線。沒想到呂蒙趁機出動,用「白衣渡江」的方式奇襲荊州。這場「白衣渡江」被譽為兵法奇計,幾乎未費一兵一卒便奪下荊州,使蜀漢勢力大幅受挫。

守將投降致後方大亂,前線軍心潰散

傅士仁與糜芳向來對關羽心懷不滿,關羽行事剛直、治軍嚴厲,常常言語不遜,這也讓部下與他心生隔閡。

當呂蒙攻入荊州後,關羽派來守城的傅士仁和糜芳,因長期不滿關羽嚴厲的作風,選擇按兵不動選擇投降,這讓關羽的後方大亂,前線士兵聽到消息後心慌意亂,紛紛逃走,甚至投降東吳。關羽從鋒芒畢露、軍勢壯盛,一夕之間跌入絕境,成為經典的軍事教訓。

關羽退守麥城,孤立無援糧盡兵絕

麥城是關羽的最後據點,但早已不是堅固堡壘。據《三國志》記載,當時糧草匱乏,士兵寥寥無幾,士氣低迷。

其幾萬大軍一瞬間變成幾百人,關羽不得不撤退到麥城,但此時已糧食不足、兵力缺乏,整座麥城又被東吳圍住。關羽試著假裝投降、想要突圍,但被呂蒙識破,沒能成功。

劉封拒絕援助

情急之下,關羽想先向劉備的養子劉封求救,卻被拒絕。事實上,關羽本欲求援於劉封與孟達,但劉封因過去與關羽有齟齬,加上時局不穩,最終選擇坐視不救。劉封的冷眼旁觀也成為他未來被劉備處死的導火線。

馬超無兵難救

關羽敗走麥城、途經馬超駐地,馬超卻未出兵相救,這段歷史在《三國演義》中常引發議論,許多人質疑馬超是否見死不救?兩人是否真的無情義?

事實上,名將馬超當時雖然被封為「督臨沮」,但只是個沒有兵權的虛銜,根本幫不上忙。關羽也明白這點,並沒有向馬超求援,許多後人責怪馬超無情,但實際上他根本沒有兵權,只能作壁上觀。

關羽父子突圍失敗,最終殞命東吳伏兵

據《三國演義》與《三國志》記載,公元220年初,關羽與兒子關平帶著十幾名親兵趁夜突圍,卻在途中遭東吳將領馬忠埋伏,雙雙戰死。這位曾經威震天下的五虎上將,就此走入歷史。

性格與行事風格成敗筆

關羽最後沒有得到援軍協助,不只和當時的軍事情勢有關,也跟他過去待人處事有關。他對下屬要求嚴格,性格剛烈、驕傲自負,對盟友不留情面,甚至曾羞辱孫權,讓孫劉關係破裂,最終也難逃四面楚歌的命運。歷史學者多認為,關羽的失敗並非單一戰事之過,而是性格與處事風格積累的結果,他的悲劇,正是一代英雄的矛盾縮影。

資料來源:《搜狐網》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