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因為社會結構的改變,個人感受到自身社交需求未被滿足時所產生的「孤獨感」顯著上升。國家衛生研究院(以下稱國衛院)研究團隊發現,高孤獨感的老人在語言理解代表性的N400腦波反應,幾乎與初期失智者一模一樣。研究團隊主持人黃緒文表示,雖然主觀的孤獨感如何具體影響大腦的語言處理能力,至今仍了解有限;但可以確定的是,孤獨感不僅與老年憂鬰症息息相關,也會加速認知功能的退化,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為了證明孤獨感與長者的語音能力,甚至罹患失智有關,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黃緒文與國內多所學術機構合作,招募了50位平均年齡66歲的健康長者,並透過問卷將長者分成「低孤獨感」與「高孤獨感」2組,同時透過腦電波儀記錄每一位長者的大腦活動。
獨感高者語意理解反應慢 腦波顯示類似失智早期徵兆
結果發現,在最具語言理解代表性的N400腦波反應部分,低孤獨感的老人平均在400毫秒(1秒等於1000毫秒)時就能分辨出電視是屬於家用電器、熨斗則屬非典型家用電器、貢丸則完全不屬於家用電器;但高孤獨感的長者則平均要到400~600毫秒才能分辨出前述一模一樣的題目,即明顯有「延遲理解」的情況。
黃緒文說,最終結論顯示,雖然所有參與者在行為表現上皆能正確分類詞彙,但高孤獨感長者在面對非典型詞彙與錯誤詞彙的N400腦波反應相近,顯示其語意辨識與處理能力明顯受損,他們在語言理解上出現難以察覺的困難。而這類腦波特徵正是過去在失智症早期患者中所觀察到的神經指標之一。
進一步來說, 此研究提供了關鍵神經科學證據,顯示即便尚未出現明顯認知退化,孤獨感高的老人已可能在大腦層級展現出類似失智的早期變化。
越孤獨越聽不懂?研究建議納入語言訓練與社交介入
黃緒文強調,這項研究發現也為高齡照護中的醫護溝通提供重要啟示。當照護者未能察覺長者因孤獨感導致的語言理解困難,繼續使用一般溝通方式,極可能出現「形式有溝通,實質未理解」的狀況,導致長者誤解、挫折甚至進一步社交退縮。這類無效溝通不僅降低照護效率,也可能讓長者感到更加孤立,加劇心理壓力與孤獨感,可能形成「語言理解困難 → 減少社交互動 → 愈加孤獨」的惡性循環。
語言理解是社交互動與認知健康的關鍵環節,研究團隊建議政府與長照機構應將孤獨感視為重要的認知退化風險因子納入常規評估,並設計結合語言訓練與社交介入的多元策略。例如透過團體討論、主題式語言練習,幫助長者維持語言能力與社交參與,進一步延緩認知老化、提升生活品質,並建議照護現場專業人員需要更敏銳觀察長者的語言反應與理解能力,根據孤獨感與認知狀態調整溝通方式。例如採用具體簡明的語句、搭配視覺提示、重複確認等策略,可顯著提升高孤獨感長者的理解與參與程度,促進更良好的醫護互動與心理支持。 (相關報導: 血汗醫院爆出走潮 衛福部研議醫生「加班費節稅」 | 更多文章 )
國衛院國家高齡研究中心許志成執行長表示:「語言是人際溝通的橋樑,孤獨感削弱語言理解,可能讓老年人在社交場合更容易出現溝通障礙,進一步加劇社會隔離。我們的研究揭示了這一神經機制,為社會對孤獨問題的認知介入打下基礎。」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追蹤高齡者孤獨感對認知神經功能的影響,並探索有效的認知與語言訓練介入方式,期望為高齡健康促進提供更多實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