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可能,川普口口聲聲說要復甦的那個「美國」已經不復存在?多年來,美國政客不斷強調製造業的重要性,期盼復甦工廠帶動經濟與就業。然而,《經濟學人》引用多項數據指出,即使工廠回流,過去那些大量穩定的製造業藍領工作已不復存在。隨著自動化和技術進步,未來美國勞工階級的「好工作」恐怕不再是傳統工廠崗位,而是技術工種與服務業。
美國總統川普形容工人「痛苦地目睹外國領袖搶走我們的工作、外國騙子洗劫我們的工廠、外國掠奪者拆散我們曾經美好的美國夢」。川普的貿易顧問納瓦洛(Peter Navarro)說「關稅將填滿那些人去樓空的工廠」。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則提出最荒謬的說法:「組裝iPhone小螺絲釘的數百萬人——這種工作將回到美國」。

工廠工作漸行漸遠
《經濟學人》指出,1970年代有將近四分之一美國勞工從事製造業。這些工作常為美國高中的中輟生提供穩定、安靜、繁榮的生活。製造業維繫幾座城市,賓州的匹茲堡(Pittsburgh)被稱為「鋼鐵城」、俄亥俄州的亞克朗(Akron)則有「世界橡膠首都」的稱號。到了2000年代,美國卻流失了近600萬個工廠工作。政客和部分經濟學家將製造業衰退與工資停滯、城鎮空心化甚至鴉片藥物危機掛鈎,也難怪他們想將製造業「討回來」。
不過《經濟學人》指出,即使工業回流,舊有工作依舊不會復返。如今,半數所謂「製造業」工作為人力資源、行銷、設計與工程等支持或專業職,真正能讓美國勞工在工廠生產線上工作的勞工已不到4%。

經濟發展的自然現象
這股趨勢不僅在美國出現,德國、日本、南韓等製造大國的製造業就業比例也持續下滑。甚至在中國,2013至2020年間也流失近2,000萬個工廠職位,超過整個美國製造業勞動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此現象為「經濟成功發展的自然結果」。
富裕國家因自動化提升產出效率,消費也由商品轉向服務,勞動密集型生產多移往海外,但這也不意味工廠產出崩潰。以實際數據看,美國工廠產值如今是1980年代初的兩倍,產量甚至超過日本、德國、南韓三國總和。華府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指出,美國工廠若獨立成國,經濟規模可排全球第八。

製造業回流?規模有限且代價高昂
即使美國全力推動製造業回流、消除1.2兆美元的貨物貿易逆差,對就業的幫助也相當有限。這1.2兆美元的貨品生產中,約有6,300億美元的附加價值來自製造業,其餘則是原材料、運輸等其他環節。
哈佛大學的羅倫斯(Robert Lawrence)教授估計,每位製造業工人約能創造23萬美元的附加價值,要讓製造業產量回升到完全填補逆差,大約只能新增300萬個工作機會,其中一半是工廠生產線工人。然而,這也只會讓製造業勞工比重微幅提升約1個百分點。若以20%關稅課徵3兆美元進口商品,物價將上漲6000億美元,換算下來,每保留一個製造業工作的代價約20萬美元。 (相關報導: 不能搬回美國製造就繳稅!川普又威脅對歐盟、iPhone、所有智慧型手機課重稅 強推製造業回流美國 | 更多文章 )
此外,工廠生產線工人的時薪已落後於服務業非管理職的薪資水準。製造業的薪資溢價(同類工人間薪資差異)也大幅縮減。根據類似美國商務部和經濟政策研究所的方法估算,到2024年,製造業的薪資溢價已較1980年代減少超過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