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宸觀點:再不調整能源政策,台電虧損只是開始

2025-06-18 06:20
台灣近年持續提升再生能源比重,但卻因缺乏配套儲能系統與電網智慧化,使得供電效率與穩定性大打折扣。(資料照,羅立邦攝)

台電虧損不是新聞,但真正該被檢討的,是台灣能源政策的長期失序。若再不從根源處理,台電財務困境不會是終點,而是國家經濟與財政體系雙重失衡的開始,且將波及更多領域,帶來連鎖性災難。

有人將台電虧損歸咎於經營不善,要求檢討內部效率、削減人事開支,彷彿這是一家國營企業管理鬆散的老問題。但實際上,若一家公司被政策綁住手腳,不能依照成本調整售價,卻又要負穩定供電、承接綠能轉型等所有政策責任,它便再怎麼變革,改善效果也只會是杯水車薪。

多年來,政府為避免民怨與選舉衝擊,持續凍漲電價,即便國際燃料價格暴漲,依然硬撐不動售價。這種操作方式,也許短期取悅民眾,長期卻讓整個能源價格失真,不僅壓縮台電設備升級與系統維護空間,更削弱全民節電誘因。大家都知道電價不可能永遠低廉,但沒有人願意在任內觸碰這個政治高壓鍋。

表面上台灣正邁向再生能源比重提升的方向,但實際情況卻是太陽能、風力發電雖裝置容量驚人,卻因缺乏配套儲能系統與電網智慧化,使得供電效率與穩定性大打折扣。這將導致一旦遇到氣候異常或備載電力不足,極可能出現區域停電或調度危機。再生能源發展絕對必要,但若未同步建構穩定備援機制與調度彈性,反而讓電網系統更加脆弱。

最令人擔憂的是政策視野短期化。先進國家早已建立動態電價、碳權交易與能源期貨市場,藉此讓能源風險在價格上被看見、被分攤,也讓消費者有清楚用電行為指引,共同致力於尖離峰時段之削峰填谷。但在台灣,能源政策仍一直停留在補貼與臨時撥補措施,缺乏中長期財務模型與跨代風險評估機制。政策一年一喊、四年一修,無法對應能源轉型需二三十年規劃的巨型工程。

如果這樣的狀況持續下去,接下來恐怕不是只有台電撐不住。首先是公共財政會被拖下水。當台電持續虧損且無法透過市場機制調價,只能靠政府撥補,最終將排擠其他如教育、長照、基礎建設等預算資源,變相將電力成本透過財政預算系統轉嫁全民。其次,產業界也將付出代價。國際投資機構與本地製造業已開始把「供電風險」列為是否投資台灣之首要考量,若電力供應不穩定,或未來電價跳漲風險難以評估,將影響先進製造與AI產業在台布局意願。

再來是社會公平性問題。現行電價制度缺乏「用者自付」結構,導致高用電者(如大型賣場、冷氣開整天的商業空間)與節能家庭負擔相同單價,形成對高用電族群逆向補貼。這樣的設計不僅鼓勵浪費,也讓節能政策無法落地,對社會公平造成傷害。

台灣正陷入一種表面高科技、實則低能源效率的結構矛盾。在全球邁向碳中和、建立碳交易市場之際,我們卻仍以壓低電價來維持短暫表象,讓全民誤以為能源可以無痛轉型。若不從能源稅制、用電結構、儲能佈建與市場制度進行全面改革,台灣將錯失下一輪全球綠色經濟轉型的競爭地位。

今天我們所面對的,不僅是台電的虧損問題,更是整個能源治理體系的失靈。如果繼續以補貼、凍漲與政治算計來處理這個問題,不只是電業,整個公共部門的信譽與財務都將被拖下水。能源政策已非單一部會或技術問題,更不是電價審議委員會可以全面解決的議題,這是牽動國家韌性與社會結構的核心。說得清楚一點,是賴總統、卓院長,與經濟部長需要親自思考與負責的問題。

*作者為中華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相關報導: 風傳媒趨勢論壇》 能源轉型 台灣恐迎長期缺電與排碳惡化雙重危機 更多文章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