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多處軍事與核設施發動突襲,並對伊朗軍事將領和多達9名的頂尖核科學家進行「斬首行動」;遭到重創的伊朗立即採報復攻擊,對以色列發射導彈與無人機。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軍事衝突,不僅升高中東緊張情勢,對國際政經體系也構成嚴重挑戰。
長期以來,以色列即視伊朗核武發展為以國生存面臨的最大威脅。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於本月12日宣布,伊朗違反《核不擴散條約》(NPT),認為其核子研究已經超越民用水準,具備研發武器的能力。以色列方面更有情報顯示,伊朗已累積足夠材料,在數日內製造15枚核彈。
美國和伊朗原訂於本月15日,就伊朗的核武發展問題展開第六輪談判。據報導白宮會前向伊朗提交一份核協議提案,沒有公布細節,但聲稱「符合德黑蘭的最大利益」;因此有外媒評論指出,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而言,選在會談前夕空襲伊朗,或許是一個關鍵時機,可趁勢阻止他視為無法接受的協議繼續推進。
無論如何,以色列對伊朗採先發制人行動,讓意圖居間謀和的美國總統川普相當尷尬。美國國務卿盧比歐聲稱,美國並未參與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但伊朗顯然認為,美軍支持甚至默許了以色列這一波的攻擊行為。
以色列和伊朗這場軍事衝突引發全球的普遍關注。七大工業國集團(G7)國家領袖於本月15至17日在加拿大舉行峰會,中東危機無可避免成為與會各國討論的重點。德國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的說法具代表性,他認為會議的目標是確保伊朗不會發展或擁有核武、確保以色列自衛權,同時避免衝突升級,並為外交創造空間。
要達成上述目標是「知易行難」。理論上,美國最有條件扮演謀和的角色。川普上次入主白宮時,以色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巴林等國,在美國斡旋下達成「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但仍無助於推動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的建國地位。
川普二次競選總統期間曾多次宣稱,他將為中東地區帶來和平,美國不會在中東發動任何所謂的「無止境戰爭」。今年5月13日至16日,川普走訪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波灣國家,此行最大成果是解除了美國對敘利亞長達11年的經濟制裁。
雖然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已今非昔比,但川普支持以色列的立場不容懷疑。川普15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記者訪問時說,美國仍可能在未來涉入伊朗和以色列進行中的戰鬥。因此,如果伊朗對美國在中東的目標發動攻擊,例如駐伊拉克的特種部隊營地或海灣地區的軍事基地,則美國直接介入的可能性不容排除。
展望未來局勢發展,《BBC News 中文》評論認為,伊朗將如何報復,以及報復力道有多大?美國又能對以色列施加何種程度的約束(如果有的話)?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將起相當程度的作用。
(相關報導:
第三次石油危機倒數計時?!華府智庫專家警告:伊朗石油命脈若被斬斷,恐徹底引爆中東能源危機
|
更多文章
)
首先,從以色列發動對伊朗的突襲行動看,以色列在面對伊朗時,不再事事「唯美」馬首是瞻,而是希望擁有更加自由的活動空間。《華盛頓郵報》本月14日引述中東問題分析家的報導稱,納坦雅胡已掙脫以色列國內外對他的多個束縛。幾十年來,以色列的中東政策原本較傾向圍堵、克制以及發動短期、速戰速決的戰爭,如今顯示已朝向對中東各地全面投射武力,意圖成為中東的區域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