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樓市的價格也出現大幅度的跳水,使得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出現驟減局面。
據彭博社的報導,高盛集團的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寫道:「人口下降和城鎮化放緩,表明人口對住房的需求正在下降。隨著業主出售空置公寓,中國的投資需求可能會轉為負值。」
大陸國家統計局在本周也公佈了最新的房地產市場的資料。資料顯示,5月份,中國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2%,其中北京、廣州和深圳分別下降0.4%、0.8%和0.4%,唯獨上海上漲0.7%;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0.2%。
對此,黨媒《中國青年報》在一篇社評中指出,這些資料的背後是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有的房子沒人住,有的人沒房子住」。這也意味著,在中國大陸一些三四線城市中,由於房地產市場的萎縮,財政收入將出現大幅度下降的趨勢。
開工面積不少,房價下跌,爛尾樓也不少
由於中國各地開展多層次、多級別的「城市更新行動」,房地產開工量很大,但是實際建設的很少。開工量不等於實際建設量,這是對中國房地產市場解讀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中國官方的資料顯示,1—5月,大陸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3531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6%;新建商品房銷售額34091億元,下降3.8%,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2.8%。
樓市的興衰突顯當前中國經濟的基本盤的全貌。實際住房需求下降,多數樓盤出現爛尾的跡象。
一位爛尾樓的受害者,河北民眾王先生在受訪時表示,他在2018年買了河北保定淶水縣華銀城·人才家園的房子,這個專案的開發商河北華銀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因資金鏈斷裂、涉黑等問題,專案長期處於停工狀態,部分建築主體雖已完工,但未進行後續裝修,交房仍遙遙無期。
王先生稱自己買的是預售房,因為2018年的預售房市場很火爆,加上經濟稍有好轉,自己就購買了一套。
三年疫情之後,大陸經濟逆轉直下,許多房地產土地開發商則在此時期出現資金鏈斷裂的事情,為了更好的回籠資金,大陸多家房企開啟了「預售制度」。不過,預售制度卻助長了房企高槓桿高風險的開發模式,專案一旦出現問題,購房者就面臨著延期交房甚至爛尾等不可預知的重大風險。
王先生表示,自己所購買的房產,當地政府曾答覆稱,待司法機關對華銀集團案件出具正式結論後,將結合資產評估結果,明確問題的最終處置方式,但目前仍未有明確的官方公告顯示專案有了實質性的復工或解決方案。
官方提振房地產市場,「好房子」政策刺激恐難短期奏效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上週五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提出要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更大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所謂「新發展模式」則是指對於一些涉及城市改造專案的土地以及拆遷所需的政策給出綠燈,這也是中國官方所提倡的帶動「大宗消費品」增長的一個表現。
這樣的政策被認為是「政策組合拳」的一種,但能發揮多少實際效果,最終還需要看房地產市場的反應。 (相關報導: 北京觀察》中國好夥伴伊朗政權要倒台?學者分析「這個政權」並非要保國家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