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與移民在香港歷史中的角色,遠不止於經濟活動。他們既是制度的調適者,也是跨境秩序的建立者;他們參與殖民架構,同時也試圖在其中塑造另類空間。
無論是買辦家族的故事、跨國企業的發展軌跡,還是港資與英資之間的角力痕跡,這些書籍提供了一種不依附官方歷史框架的視角,讓我們理解香港如何在資本、權力與認同交織中走出自己的路。
以下五本著作,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這段歷史的複雜面貌。
一、《香港英資財團(1841–2019)》:跨權力網絡而行的資本行動者
馮邦彥細緻爬梳英資財團在香港歷史中的興衰與轉型,指出這些英資機構如何與本地商人合作、競爭、調整。
書中揭示,香港商人從來不只是邊緣角色,而是在制度縫隙中游走的行動者。他們憑藉跨境人脈與文化翻譯的能力,在英資霸權下爭取話語空間,也成為政治與經濟秩序中不可忽視的調和力量。

二、《百年利豐:從傳統商號到現代跨國集團》:企業史中的身份變奏與區域中介
利豐的發展史,正是香港作為「中介地帶」的歷史縮影。書中詳述其如何從出口採購轉向品牌管理、從本地代理成為全球供應鏈樞紐,體現出香港企業家如何以靈活應變、文化適應與國際視野跨越國族與經濟體制的界線。
這不是單一企業的勝利故事,而是一個城市在地理與歷史夾縫中的存活與延續。

三、《香港大老:何東》:從買辦身份到慈善話語的轉換工程
何東既是英資資本的合作夥伴,也是殖民制度下最成功的華人之一。書中揭示他如何透過慈善建設、公共衛生與教育捐贈,轉化自身買辦身份,重塑在殖民社會中的道德正當性。
這段過程不僅反映了個人的身份重構,也反映出香港早期華人精英如何在制度不平等中開拓參與空間,並藉此書寫屬於自己的歷史坐標。

四、《太古集團與近代中國》:海上貿易路線中的港口命運
太古航運的歷史不僅牽涉英國企業的擴張,更深入中國內陸的貿易治理與技術現代化。書中指出,香港在其中既是轉運點也是策略基地,而太古船隊則見證了香港如何從殖民港口過渡至區域物流與金融中心。
透過航運史,我們得以理解城市角色如何與外部政經結構共構,形塑出一種內外皆在場的歷史姿態。

五、《香港將軍:何世禮》:家族背景與政商身份的雙重疊影
作為何東之子,何世禮不僅延續了家族的商業地位,更以國民黨外交將領的身分介入中國政治。書中描繪他如何穿梭於渣打銀行與國民政府之間,在政商界線模糊的時代成為典型的「雙重角色」。
這種跨制度背景的經歷,使他既是冷戰格局中的一員,也是香港資本力量的一部分,為理解港人如何定位自身於國族與殖民之外提供了重要素材。

誰塑造了這段歷史?又該如何記住?
五本書,五種視角。它們共同指出,香港歷史的構成者不只是治理者與抗爭者,還有那一群在殖民與民族之間斡旋、在資本與文化之間翻譯的商人與移民。他們的經歷提醒我們:歷史從來不止一種版本,城市命運的書寫,也從不單由權力決定。
若這些記憶能被閱讀、討論、再詮釋,便仍在發聲。而我們的角色,是讓這些聲音不被遺忘。
*壹玖肆伍·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由沈旭暉博士創辦,旨在於建立保存國際香港實物的圖書典藏館,以免香港的國際故事被抹滅改寫。藏館以每月策展、每日專題介紹,承傳歷史與學術文化,首座典藏館已於臺灣成立,目前有大約二萬件藏品,英國、加拿大等地正在籌備中。藏館有賴大家支持,誠邀各位加入會員成為伙伴。
(相關報導:
陳美霞觀點:仗義‧愛國‧反霸權—追憶香港保釣老將陳妙德,反思保釣運動的多維實踐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