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觀點:宗教統戰或在地協力?跳脫兩岸宗教交流雙重困境

2025-06-09 06:20
泉州富美宮五月間來台會香,被檢舉後緊急離台。(Chun Yuan Lai/維基百科)

最近陸委會發布第67次諮詢委員會議與會委員發言重點,主題為「中共推動福建兩岸融合發展對台文化宗教交流之觀察」。其中有些觀點認為,中共對宗教活動的監控與管制非常嚴格;又修訂宗教管理相關法規,規定內容模糊及高度不確定,增加臺灣民眾赴陸宗教交流的風險。

另針對福建泉州富美宮以祖廟名義來臺遶境,內政部長劉世芳表明不會同意、不允許;陸委會則宣稱,遶境將造成大陸是祖廟、臺灣是分廟的上下關係,故不允許。顯然這涉及兩岸政府對宗教交流界定不同,民進黨視此為宗教統戰,大陸為主體,臺灣為客體,建立兩岸宗教主從關係、依附關係,從而衍生出宗教不僅同源,且大陸宗教是臺灣宗教的祖國、發源地。

針對福建作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持續加大推動對臺宗教文化交流活動,並以媽祖、關公等臺灣信眾數量較多的民俗信仰為主。民進黨政府批判這是利用「祖廟」、「同宗同源」的統宣意象,弱化臺灣宗教文化的主體性。同時,指控大陸的宮廟非宗教團體,而是由當地文旅局管理,宮廟人員非臺灣係由信眾推選,而是由政府指定的黨政幹部擔任,故直批來臺交流的目的非宣揚媽祖慈悲,而係基於統戰政治動機。從民進黨角度來論,幾乎是負面評價。

兩岸宗教交流究竟是中共對臺政策的統戰策略?抑或是發揮兩岸和平的緩衝作用?臺灣社會對此議題,存在多元且矛盾的觀點。支持宗教交流者的觀點認為,這是中華文化與宗教信仰連結,促進兩岸人民交流;展現臺灣宗教信仰自由優勢及軟實力。尤其是臺灣自許人權立國,更是尊重民眾宗教信仰自由,對照兩岸宗教交流更能彰顯臺灣軟實力。

然反對或持保留態度者的觀點,則認為擔心具有統戰與政治滲透疑慮,擔心安全與資訊透明問題。也因中共倡議宗教中國化,強調宗教統戰意圖,徒增兩岸交流政治敏感度。上述支持及反對兩種立場似乎截然不同,凸顯臺灣社會對兩岸宗教交流尚不具共識及分歧。

首先,兩岸宗教文化與信仰連結,促進民族情感及文化復興。部分民眾認為兩岸宗教交流有助於強化文化與信仰的連結,特別是在佛教、道教等民間信仰方面,例如佛教、道教中媽祖、玄天上帝、關公等,透過進香、遶境等活動,促進兩岸人民的情感交流。同時,對表彰民族氣節如岳飛、鄭成功等民族英雄祭祀,更有凸顯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及共享中華文化意涵。

其次,展現臺灣宗教信仰自由優勢。毋庸置疑,幾乎臺灣目前現存任何宗教皆來自中國,近年來儘管中國倡議宗教中國化,但臺灣宗教也體現出相對自主性,並未形成依附性關係。確實如道教中信仰媽祖、觀音、關公、玄天上地、土地公及城隍爺,保生大帝、黃帝、三山國王、開漳聖王及各種王爺等,皆來自中國大陸。 (相關報導: 柳金財觀點:是統戰陰謀或陽謀?從兩岸宗教交流的文化認同到國族認同非線性發展 更多文章

而佛教、一貫道、基督教及天主教許多法師、高僧、點傳師、牧師及神父,隨國民政府遷臺弘法及傳播福音。臺灣社會高度宗教信仰自由,為國際社會所讚譽,這種宗教信仰之自由與多元性,正彰顯出是一種「軟實力」發揮,可以透過兩岸宗教交流,向大陸民眾傳遞自由、開放、多元、民主、人權等價值,提升臺灣社會是信仰自由國度及國際形象。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