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環境日前夕,地球公民基金會與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中部辦公室,聯合立委林月琴、陳培瑜召開記者會,指出高雄小港、林園等特殊性工業區周邊校園的空污問題,嚴重威脅學童健康。
環團提出現行制度有三大缺漏:社區知情不足、監測數據未公開、缺乏即時警示機制,呼籲環境部應建置「校園有害空污警報系統」,並增設交通污染監測站,保障學童最基本的呼吸安全。
工業區毒氣環伺 學童暴露高風險卻無預警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指出,高雄的小港與林園工業區,長年排放包含甲醛、乙醛、苯、環氧乙烷等一級致癌物質。根據環境部政策白皮書規定,現在的實際測量值遠高於六輕工業區,達萬分之一罹病機率,風險不容忽視。
王敏玲強調,小港臨海工業區3公里範圍內就有逾萬名國小學童就學,其中4600多位學生的校園與工業區距離甚至不到500公尺,「小朋友每天在毒氣旁上課,誰來為他們的健康負責?」她批評目前空氣品質年報僅整理一般污染物數據,對特殊性工業區的毒性污染缺乏說明,導致社區與學校無從知情,無法即時應變。

空污高值頻現卻無警示 美式制度值得借鏡
環團專員葉品咸指出,根據高雄大社工業區2024年東側OP-FTIR測站的監測資料,1,3-丁二烯曾連續9個月超過15ppb的周界標準,6月甚至達417.1ppb,為標準值27倍。這類數據長期存在,卻未能轉化為防護行動,「我們根本不知道孩子每天吸進多少毒氣」。
他建議參考美國南加州「Rule 1180」制度,針對煉油廠實施圍籬監測,一旦偵測有害空污超標,即須在15分鐘內通知公眾。葉品咸強調,政府應針對工業區周邊學校建立相應預警機制,若發生異常濃度,能立即啟動通報,協助學校暫停戶外活動或加強防護。
空污門檻過高 應變機制失靈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中部辦公室主任鍾瀚樞指出,以台中為例,交通空污是主要來源之一,根據排放清冊資料,交通移動污染在PM2.5中佔比達37%、NOx達54%,但全市5座固定空品監測站中,竟無一座是針對交通污染設置。
鍾瀚樞質疑現行應變流程過於寬鬆,目前只有當AQI超過101才會通知學校啟動防護機制,即便預報AQI達401才有可能停課。「在現在的空污情況下,這個標準根本沒有保護到學童。」他呼籲環境部應在中南部交通頻繁區域增設監測站,並與教育部合作,依據WHO最新標準調降應變門檻,修訂現有應變作業流程。 (相關報導: 桌協不甩「警告信」還貼官網嗆聲!鄭世忠震怒:剛好讓各位看看桌協心態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