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不要臉的李貞葳

2019-03-14 05:50

? 人氣

舞蹈家李貞葳《不要臉》描述的就是現代人通過經營社群網站來獲得更多認同,建立潛在意識與人際關係的自我滿足,大家似乎忘了真實的自己。(林政億攝,作者提供)

舞蹈家李貞葳《不要臉》描述的就是現代人通過經營社群網站來獲得更多認同,建立潛在意識與人際關係的自我滿足,大家似乎忘了真實的自己。(林政億攝,作者提供)

三月七日李貞葳《不要臉》首演場的夜晚,天氣陰濕冷冽,一路上飄著雨絲,穿過動線設計不太順暢的兩廳院實驗劇場小門,搭電梯直上三樓,稍事等候,工作人員才開始讓觀眾魚貫進入,劇場感受一點溫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實驗劇場慣例,觀眾採自由入席,不過,《不要臉》這幾場演出,劇場內沒有觀眾席,只有幾張黑色立方體長木條,圓形投影幕和用大樓玻璃帷幕隔熱紙作成的反射鏡。演出前等候開場時間的觀眾在劇場內移動,像出席酒會的賓客一樣,熟識的人相互招呼寒暄,兀然發現穿著白色長袖上衣、牛仔褲與運動鞋的貞葳,不知何時開始登場,屈蜷在人群了。

《不要臉》劇照3(攝影 林政億,作者邱坤良提供)
《不要臉》劇照(林政億攝,作者提供)

作為舞者,貞葳有國內舞蹈界少見的身體條件與動作能量,身材高䠷,長手長腳,肢體流動靈活,表演收放自如,一舉一動充滿魅力,是近年國際舞蹈界矚目的新星。她最近在實驗劇場呈現的《不要臉》(kNOwn FACE),未演先轟動,原訂的三月八日至十日,也就是週五、六、日三天五場演出,因為觀眾反應熱烈,臨時加把週四晚上作首演場,原本只容納80人的設計,也「應觀眾要求」增加到百人。

跟傑出的舞蹈家一樣,貞葳自編自舞包辦全場,不僅專注身體的舞蹈邏輯,許多場景、空間、燈光與身體概念大多是她的構想。剛開場時,紮著馬尾的頭髮乍看是背部的軀體,隨著全身的扭動,忽正忽反,觀眾的視覺與空間概念被擾亂,分不清舞者的臉面與背脊,沒有人真正看到「臉」,而這樣的特別造型也是自己的發想。

《不要臉》劇照4(攝影 林政億,作者邱坤良提供)
李貞葳通過場景、燈光、舞蹈的概念,擾亂觀眾的視覺。(林政億攝,作者提供)

劇場內觀眾「自由」站立或蹲著觀看表演,自然會出現各種姿態:插腰、抱胸、托腮或像銅像般挺直,站久了偶爾坐在黑立方體上,注目舞者在地面蠕動,或站螢幕前、立方體上的唸唸有詞。舞者在人群中穿梭循著空隙前進,舞者隨機交錯現場觀眾,展現無比的肢體和渲染力,觀眾也隨時配合閃開,在這個舞蹈空間裡,觀眾與表演者之間沒有界線。

《不要臉》是貞葳在台北呈現的第三支自編自舞作品,前兩支是2014年8月在誠品展演廳演出的《黑盒子》,以及兩年前令人驚豔的《孤單在一起》。

《黑盒子》是何曉玫年度鈕扣計畫的呈現作品之一,這個計畫的目的是讓旅居國外舞者回來編舞,一向在以色列與歐洲舞團跳別人舞作的貞葳,應邀在台北跳出自己編的這支舞。《黑盒子》原是飛機失事後追查真相的關鍵物,從名稱來看,充滿未來意涵。在每場演出裡,貞葳將一個音樂盒、一綑線圈、一盞手電筒、兩支水槍與一把剪刀,隨機交給現場一位臨時挑出來的觀眾,這位觀眾以各種樂聲、照明和動作與舞者互動,也成了演出的一部分。貞葳做這種實驗,堪稱藝高人膽大,因為舞者與臨時演員的互動環節,可能完全改變整支舞的基調。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