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希望幫助子女置產,常以孩子名義競標國有不動產,甚至代付房款。然而,財政部台北國稅局提醒,這類交易可能涉及「贈與行為」,依法須申報並繳納贈與稅,若未依規定申報,可能遭補稅與罰款。近期,一名富爸爸砸下4,000萬元,幫兒子標購價值6,000萬元的國有不動產,結果被國稅局查獲,補繳135.6萬元贈與稅!
贈與稅怎麼算?為何不是用實際支付金額計算?
在這起案例中,國稅局計算贈與金額時,並非直接以父母實際支付的金額為準,而是根據公告土地現值與房屋評定標準價格來判定。
確定不動產的公告價值:
-土地的公告現值為1,800萬元
-房屋的評定標準價格為600萬元
-總公告價值 =1,800萬元+600萬元=2,400萬元
計算贈與比例:
-父親幫助兒子支付的款項總額為4,000萬元
-這筆款項佔總交易價6,000萬元的比例為:4,000萬元÷6,000萬元=2/3(約66.7%)
計算應課稅的贈與金額:
-將公告價值乘以贈與比例:2,400萬元×66.7%≈1,600萬元
-這代表父親實際對兒子進行了1,600萬元的贈與。
計算應繳贈與稅:
-每人每年享有244萬元的贈與免稅額,因此應稅額為:1,600萬元-244萬元=1,356萬元
-依照贈與稅10%的稅率計算:1,356萬元×10%=135.6萬元
-因此這名富爸爸需要補繳135.6萬元的贈與稅。
這個案例顯示,即使父母透過「協助購屋」的方式出資,但只要產權登記在子女名下,國稅局仍可能將其視為贈與,並依法要求補稅,因此,民眾在進行資產規劃時,應謹慎評估,或事先諮詢專業稅務顧問,以免影響財務安排。
哪些情況可能觸犯贈與稅規定?
國稅局提醒,如果父母「以子女名義」競標國有不動產,並「幫忙支付投標金、貸款、或其他費用」,這些行為都可能被視為贈與,應依法申報,常見的情況包括:
-父母幫子女支付不動產投標保證金
-父母代付房價款或房貸頭期款
-父母直接贈與子女房產
-父母購屋後,將產權登記在子女名下
-以「借款」名義支付,卻無實際還款行為
上述行為一旦被查獲,可能面臨補稅與罰款,影響子女的財產規劃。
父母想幫子女買房,如何合法節稅?
如果父母確實想幫助子女置產,仍有合法的稅務規劃方式,例如:
-利用每年244萬元贈與免稅額:可分年分批贈與,減少稅負壓力。
-以借貸方式處理:若父母願意貸款給子女,應訂立正式借據,並確保子女有實際還款紀錄,避免被認定為贈與。
-提前財產規劃:考量未來房產增值空間,提前做好財產分配,避免一次性大額贈與。
未申報贈與稅,會有什麼法律後果?
根據規定,納稅義務人應於取得產權移轉證明書後30日內,向稽徵機關申報贈與稅,若未申報且遭國稅局查獲,可能面臨:
補繳稅款
加計滯納金
可能面臨裁罰
建議民眾若不確定是否涉及贈與行為,可主動向國稅局諮詢,確保合法節稅,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