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股價常漲、跌過頭?這份研究報告,顛覆投資界過往的股價推算模型

2022-09-27 09:40

? 人氣

為何股價常漲、跌過頭?(圖/取自Pexels)

為何股價常漲、跌過頭?(圖/取自Pexels)

席勒最知名的研究報告發表於1981年,標題本身就是一個好問題:〈股價變動是否過大,因此無法以後續股利的變動來解釋?〉(Do Stock Prices Move Too Much to Be Justified by Subsequent Changes in Dividends?)。這篇文章的爭議性很高,因為和一般認知相互衝突,當時人們認為美國股市很有效率;市場效率性的概念指出,決定股價的是理性的投資人,而且股價會公平反映出根本價值。席勒用了一個簡單的股票價值模型:股利折現模型指出,在效率市場裡,股票目前的價格等於所有未來預期股利的現值,而為了簡化,模型假設投資人不打算賣股票。(現值有時稱為折現值,因為現值是未來價值的折現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舉例來說,假設你想買一檔每股每年支付1美元股利的股票,你預期公司會繼續支付這個金額,年復一年,直到永遠。進一步假設,在股票的風險水準之下,你認為合理的預期報酬是10%。那這檔股票的價值應為多少?因為你基本上買的是一份永久年金,因此,你可以簡單地用年度股利除以報酬率,得出股票公平價格是10美元。(如果你預期股利會以固定比率成長,那就要用一條稍做修正的公式來計算成長型永久年金。)這個模型也可以套用到整個股市。

為了理解席勒文章背後的直覺,讓我們來看以下的運動賽事比喻。假設你要預測籃球賽的結果,你的預測是邁阿密熱火隊會持續穩贏聖安東尼奧馬刺隊10分。但實際比賽結果會有大幅波動:有時候熱火隊大贏,有時候小贏,甚至有時變成馬刺隊獲勝。在這個比喻裡,實際上的籃球賽比數,就是投資人實際上會收到的股利,變動應該很大;預測的比數則是市場預測的股價,變動應該沒這麼大。

席勒發現,出乎意料的是,股市裡的情況剛好相反。股價(這是市場對於未來股利的預測)的波動性相當高,但股利(實際結果)的變動則沒這麼高;正好和籃球賽的預測比數及實際比數的情況相反。我們可以從另一種角度來思考他的結果:如果股價反映的是股利穩定增加,那我們就會看到長期下來、這種指數成長的直線關係,但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在趨勢線上下波動的變化。席勒的結論是:理性預期模型錯了。股市波動幅度顯然無法用效率市場模型來解釋;效率市場模型認為股價反映的是今天的預期股利價值。

席勒檢視了回溯至1870年代的美國股市資料,以驗證他的想法。他假設,投資人完全能預見未來股利的價值,並畫出這些完美預測下的股價(根據通貨膨脹與成長趨勢線做調整),接著和實際的股價相比(見圖9-1)。他寫下他的發現:「驚人的事實是……股利的現值看來和穩定指數型成長線非常相似,股票市場則在成長線的上下大幅擺盪……如果就像效率市場假說所主張的,任何時間的實際股價就是截至當日的股利現值最佳估計值,那為何股市會有如此大幅的波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