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標示含糊、竄改保存期限,台灣水產品亂象如何解?日本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2021-03-28 08:00

? 人氣

為何台灣跟日本一樣是島國,在水產食安上卻無法擁有相同的品質?(圖/食力foodNext提供)

為何台灣跟日本一樣是島國,在水產食安上卻無法擁有相同的品質?(圖/食力foodNext提供)

在台灣購買水產品的時候,普遍會遇到的現況是,傳統漁市只會標魚種跟價錢,生鮮超市僅會標批發商,另外,市場上保存期限的竄改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這樣的問題都出在管理環節未能落實,借鏡日本漁會的管理方式,可以發現漁會的角色其實能有更多元的發揮。

隨著食品安全意識的提升,消費者逐漸地養成了在購買商品的時候會拿起商品研究標示,你可曾遇過這樣的狀況,購買海鮮時產地標示寫某個魚市場,亦或者是產地僅標示國家,但海鮮來自這麼廣闊的海洋,真的都是一樣的嗎?保存期限竄改的議題為何又會不斷上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期水產品流入市場的事件不斷發生

2020年7月25日,由新北市衛生局查獲一間冷凍水產批發業者,從2019年起就涉嫌竄改產品有效日期的標籤,重新販售早就過期的水產品。主管單位在稽查的過程中,發現了該公司儲存儲存超過741公斤的過期品,另外有1378公斤已竄改保存期限標籤待販售的產品。像這樣的改標水產品,若不是知情人士舉報,竄改後流入市面的數量可能難以想像,而台灣為何這樣的問題,一直無法根絕?

「國家」與「海域」並不等同,只標原產國並不準確

依據台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食品及食品原料之容器或外包裝,應以中文及通用符號,明顯標示10個事項,其中包含「原產地(國)」。但是水產品僅標示「國家」就夠了嗎?以台灣為例,台灣雖然是面積不大的島國,但四面環海,擁有豐沛的海洋資源,這樣的資源都是由不同的海域所組成,不同的海域會帶來的物種樣態不僅不一樣,特定海域的水產品甚至會有額外的食安問題需要注意如重金屬等。

此外,如果消費者真的想要從標示上了解自己所選購的海鮮產品是來自哪裡,常常會面臨的問題就是,水產品標示國家、但可能因為不同海域有不同的特性,沒有被規範的傳統漁市場,更是需要開口問一句「老闆,這條魚來自哪裡?」,基本上口說無憑、也難以追溯。

台灣推行困難與責任歸屬有關

基隆市產業發展處海洋與農漁發展科科長蔡馥嚀與《食力》分享,以台灣目前的現況來說,漁獲的追蹤追溯實行上有一定的困難。首先,雖然漁業署已經導入智慧化系統、建立QR code的漁船追蹤制度,但以漁民的現況來說,年齡偏高,使用數位工具相當困難,另外地方政府對於魚市場的管制也不全面,若市場不是歸屬於公家單位,地方政府最多能做到的只有環境衛生的監督,並沒有辦法實際對漁獲的來源有辦法加以管制,這樣的情況也導致了想管卻管不到的狀態。

「漁業署、在地政府漁業課與漁民之間的溝通,最重要的角色是漁會。」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說,雖說如此,但漁會其實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機構,甚至有自己獨立的財務,且在權責上並不用管理漁民或執行漁業政策,多是以宣導、輔導的角色存在,因此難以像日本一樣發揮監督管理權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