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來,黑松沙士如何征服所有人的心?熱銷逾66億瓶,從老照片見證寶島一甲子光陰

2017-08-08 10:00

? 人氣

傳承數十年,黑松汽水才是台灣最道地的記憶。(圖/天下文化提供)

傳承數十年,黑松汽水才是台灣最道地的記憶。(圖/天下文化提供)

一個飲料,就是一個時代。在台灣民眾心目中,黑松是飲料的代名詞。一提到「黑松」,消費者馬上聯想到黑松汽水、黑松沙士兩大招牌產品。累積至今,黑松汽水已賣出超過28億瓶,黑松沙士則是自1950年推出以來,已銷售逾66億瓶,可以繞台灣超過1050圈。黑松不僅是台灣本土飲料界的泰斗,更見證台灣歷史變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風行七十年

談起黑松這個品牌,要從1931年說起。

「進馨商會創業之初,原本只有富貴牌及三手牌的彈珠汽水和富士牌中瓶汽水,」黑松前董事長張道炷談及父執輩創業初期,「日本人喜歡用『三』做品牌,因此我們就也來一個三手牌。」黑松受日本文化影響很深,早年的品牌概念多學自日本。「三手牌」有張家三大房堂兄弟聯手創業的寓意,商標就用三隻手掌向外延伸組成的圖案。

為了證明台灣人有能力生產高級汽水,1931年進馨商會以「黑松牌」為商標,開始產製高級汽水。

最早的「黑松牌」商標,是參考日本頂級清酒的設計,上面有黑松樹圖案,意謂如黑松樹般一年四季長青,商標外圈是八菱鏡形,傳達如鏡般清新高照,但直到1956年,進馨會社取得東京註冊局核准,才開始使用「黑松」商標銷售產品。

台灣光復,更名為進馨汽水有限公司後,即以「黑松牌」產製高級汽水、「三手牌」生產普通汽水,兩個品牌同時行銷。不過,「『三手』被聯想成『賊仔手』的『三隻手』,變成負面形象,」張道炷說明當年品牌演變的過程,於是在1947年決定停用三手牌,只以「黑松」單一品牌行銷。

1951年,黑松商標取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商標註冊證第四號,是台灣飲料業第一家取得註冊商標的廠商,沿用至今,是目前最早且依舊有效的商標。到現在,黑松已是風行70年的在地品牌,伴隨台灣人一起長大。

不僅商標向日本學習,早年黑松的汽水生產技術、研發,也深受日本影響。

(圖/天下文化提供) 
(圖/天下文化提供) 

1934年黑松推出新飲料「NO-BEER」,這款顏色呈淡黃色,比一般汽水氣泡更強、喝起來更有味的汽水,早已在日本掀起流行風潮,在水果口味汽水未上市前,NO-BEER深受消費者喜愛,因銷路大增,利潤又高,各汽水廠爭相生產傾銷,競爭激烈,造成市場價格混亂。

台灣光復後,黑松復業並持續研發新品,在1949年推出蘇打水、椪柑汽水、薑水等各種不同口味的汽水,只是市場接受度終究不如NO-BEER。

不過,到了1952年,台灣省政府卻發出一紙命令,要求業者更名。原來,當時政府規定,飲料產品不得使用「啤酒」(beer)字樣,黑松便將NO-BEER改名為鮮泡汽水。一時之間,同業競相仿傚,市面上鮮泡汽水大行其道。為了正本清源,1955年,黑松再把鮮泡汽水更名為黑松鮮泡。

在4、50年代,黑松汽水與黑松鮮泡汽水,可以說是黑松早年的兩大主力產品;甚至,早年的農村民眾還曾將鮮泡汽水與米酒混合,仿製成啤酒,成為當時一種時髦的飲用方式,一度逼得專賣局不得不出面干涉。

(圖/天下文化提供)
(圖/天下文化提供)

「黑汽水」誕生

黑松創業起家時,賣的是透明無色的白汽水,但在張文杞的一次大陸行後,從此改寫他的創業傳奇。

對於生產技術和產品研究不遺餘力的張文杞,經常往返日本和大陸經商考察。1947年,他在上海知名的正廣和汽水廠,發現一種口味特殊的深褐色氣泡飲料,並輾轉購得飲料配方,帶回台灣研究、調配。

「他很講究飲食,迎神拜拜時,都會請總鋪師來『辦桌』,還要自己試吃,看菜做得好不好,還會提供意見給廚師,」張道炷形容他的大伯張文杞,味覺很敏銳,對產品總會親自一試再試,逐步修正口感。

不過,「後來配方是我調配的,」黑松前總經理張道熙說。他自台大機械系畢業,剛到進馨汽水上班,那時張文杞已經多次測試口味,調配出沙士汽水,便把後續調配任務交給他。

傳說中的神祕配方

1950年,黑松牌「沙士汽水」上市,成為黑松汽水的姊妹品牌。

不過,沙士的特殊口感,初嘗有股藥水味,消費者一時難以接受,還笑稱黑松是在「賣藥水」。沒想到,這個口味奇特的「黑汽水」,一路熱銷六十五年。

黑松沙士幾乎成為「國民飲品」,大家對它的印象是有降火解熱的功效,坊間還因此衍生出多種特殊飲用方式,例如:加一點鹽巴,在夏天能解熱又可治中暑,銷售往往供不應求。

沙士的命名,源自配方中的一種天然草本植物sarsaparilla,中文稱作菝契,原本是墨西哥原住民用來解熱的自然草本飲品,後來成為美國民眾常喝的飲料。

(圖/黑松汽水@facebook)
(圖/黑松汽水@facebook)

對台灣人來說,菝契,陌生、有神祕感,黑松沙士廣告還曾以「阿非利加的祕方」、「來自西印度群島的祕方」,做為宣傳訴求。甚至剛上市時,只有英文商標「Sarsaparilla」,瓶身與商標都是咖啡色;後來,才加上中文商標「沙士汽水」,之後又改名為「黑松沙士」,一直沿用至今。

過去,外界盛傳,黑松沙士的配方掌控在少數人手上。據聞,除了張文杞、張道熙,只有一位早期的老員工握有配方,就是曾擔任製造部經理的李德亨,更增添沙士獨特口味的神祕與珍貴性。

「調配室的門永遠都是關上的,那時負責調配的是李德亨,調配好的原料,整桶拿出來交給生產線,然後門就關上、鎖住,」和黑松業務往來逾62年的恆新香料公司前董事長張德如說,「黑松沙士的配方,知道的人沒有幾個。」

「黑松沙士賣了34年,才首度調整配方,以新口味上市,」張道熙說,「1984年,因為黃樟素(safrole)事件,全面改變配方,完全不含黃樟素。」不過,黑松真正全力就沙士產品研發創新,是到90年代才開始。原因之一,是黑松沙士揹負公司主力商品包袱,研發團隊不輕易更改沙士配方,即使民間早已風行沙士加鹽巴的飲用方式,黑松直到2000年,才推出加鹽配方的「黑松加鹽沙士」,成為黑松沙士的副產品。

因應飲料市場多樣化,除了經典的傳統口味沙士,黑松從1993年開始,陸續推出不同口味的沙士,但消費者還是偏愛經典口味。

早年的台灣,民眾經濟條件不佳,汽水或沙士之類的包裝飲料,全都是奢侈品,不是解渴的飲料。「反倒是小販在路邊擺攤賣『涼水』,自行調製檸檬汁、酸梅汁和冬瓜茶等冷飲,一杯一杯賣,一時蔚為流行,」黑松前總經理范鋒明說。

十年業績翻四倍

傳承數十年,黑松汽水才是台灣最道地的記憶。(圖/天下文化提供)
傳承數十年,黑松汽水才是台灣最道地的記憶。(圖/天下文化提供)

「那時,每年營業額成長幅度大概都是兩、三成,」黑松副總經理白錦文翻開過去的財務資料指出,「1961年營業收入只有7700萬元,10年後成長到4億多元,營業額翻了4倍多。 」那是黑松飲料起飛的第一個10年,旗下產品包含汽水、沙士、可樂以及果汁四大類。

一1970年1月1日,進馨汽水改組為黑松飲料股份有限公司,歷經45年歲月的進馨走入歷史,開啟黑松飲料王國的時代。

「我在70年代初期進入黑松時,公司最有價值的人是『排水ㄟ(台語,指排單出貨的人)』,」范鋒明說,「那時候,生產多少就銷多少,一台卡車可能就多賺了好幾萬元。」那是供不應求的年代,經銷商都要巴結出貨排單的人。

「每到旺季時,機器整天運轉,持續三、四個月,」張道熙回憶當時工廠趕工的盛況,卡車排隊等在工廠門口載貨,汽水剛灌裝好,還「熱熱」的就被載走。

隨著「啵、啵、啵」的汽水開瓶聲響遍大街小巷,「聲音好熟悉、清涼好喜愛」的廣告天天上檔,讓1982年的黑松汽水和沙士拿下台灣碳酸飲料市場半壁江山,穩坐飲料業龍頭寶座。

作者|傅瑋瓊

自由作家、文字工作者、資深媒體人。崇尚自然慢活的SOHO族,享受簡單純真的幸福。喜歡文字、愛好自由,當了二十幾年的財經新聞記者,但拒絕八卦和爆料,決定忠於自己,以筆耕為業,努力尋找、書寫更多精采的人生故事。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黑松百年之道:堅持夢想的腳步》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