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莊又性感!開大衩、貼身剪裁、拖下擺…原來旗袍分那麼多種——細說旗袍前世今生

2017-07-06 15:32

? 人氣

旗袍端莊大方又能完美展示女性身體曲線。(圖/騰訊文化提供)

旗袍端莊大方又能完美展示女性身體曲線。(圖/騰訊文化提供)

在如今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女性對旗袍青睞有加。極具傳統韻味又能完美展示身體曲線的旗袍,成為時尚的寵兒。對於更多人來說,對旗袍印象最深的還是民國時期。翻看那個時期的老照片和電影,可以看到身著旗袍端莊大方的宋慶齡,影星蝴蝶、阮玲玉等人穿著旗袍的傲人身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阮玲玉
1930年代女影星阮玲玉身著旗袍。(圖/取自維基百科)

事實上,這個起源於旗人長袍的服飾,第一次將中華女性秀美的身材展示在世人面前。一經出現,旗袍便成為民國時期,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歡的服飾,並在隨後的發展中衍生出豐富多姿的「旗袍文化」。

1. 由旗人長袍發展而來

旗袍本不是漢服,而是旗人的長袍,原本滿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來的旗袍有關係

清代初期旗人所穿的長袍,其外部呈長方形,圓領口,窄袖、有扣襻且衣襟右掩,兩腋部分明顯收縮。長袍下部開衩,下擺寬大,長袍長可掩足。旗人的長袍從上到下由整塊衣料剪成,顏色較素。清代中葉,旗人的長袍除圓領外,還出現了狹窄的立領,袍身和袍袖也比清初時寬大,而且長袍的下擺一般多垂至腳踝。

旗袍.png
旗人所穿的長袍窄袖,下擺寬大。(圖/取自Youtube)

有清一代,旗人長袍的造型線條以直線為主,不用曲線,給人平直硬朗的感覺。而且,長袍上下一體,使得線條比較流暢,長袍能夠蓋住腳,八旗女子的天足被掩蓋在袍擺之下,因此當旗人女子穿上「花盆底」高底鞋之後,腰線得以抬高,下肢也被拉長,使穿著者顯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八旗女子們頭上常戴高大的「如意頭」、「耷拉翅」假髻,更顯得嫵媚多姿。

毓朗贝勒福晋.jpg
戴著「耷拉翅」假髻的格格。(圖/取自維基百科)

但是,畢竟寬大、厚重的長袍沒有曲線的展示,還是給很多愛美的女性帶來頗多不滿。隨著民國的建立,服飾也成為時代革新的一個標識,男性服飾出現中山裝,女子從滿人的長袍中發現了女性服飾之美,擯棄寬袍大袖的缺陷,吸取了西方的審美趣味,便誕生了旗袍。這種新式服裝,大膽地體現了女性體態的曲線美。

旗袍的流行,始於上世紀20年代初。流行初期的改良旗袍一改寬大、平直的特點,對寬大直腰(無腰身)的滿人長袍進行收腰的設計,縮小袖口,形成腰身,以貼合女性的身體曲線;其次,旗袍的長度減短,滿人穿長袍,往往腳上穿著四五寸高的花盆底鞋子,長袍的下擺要蓋住鞋底,而漢人穿平底鞋,沒有高高的鞋底,頭上也沒有高大的髮髻,旗袍的下擺因此大幅度剪短。

144476776.jpg
民國時期的商業美術家杭穉英,在月份牌(卡片式的單頁年曆)上畫的穿旗袍的女子。(圖/騰訊文化提供)

改良後的旗袍不僅可以凸顯身體曲線,旗袍的開衩還可以展示女性的秀腿,因此深得女性歡迎。再加上上世紀20年代正好是女權運動興起的時期,追求男女平等,放足、剪髮、天乳、上女學、婚姻自由等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之後,她們競相身著旗袍,讓看慣了旗人長袍、漢族婦女對襟衫以及襖裙的中國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沒過多久,女性紛紛效仿,她們扯上一塊布料,不一定是高檔的面料,哪怕就是普通的面料,在裁縫的巧手之下,就裁出一件貼合身體的旗袍。

不過,旗袍的出現,也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當時的旗袍,袍身寬鬆,廓形平直,袖身縮小,袖口增大,形成「倒大袖」的形制。早在上世紀初期,「倒大袖」便是一種比較流行的女性服飾風格,女子的襖子有倒大袖的款式(大袖襖),清末貴族婦人的大襟衫也是倒大袖的形制,民國初年在女學生中流行的「文明女裝」也是倒大袖。因此,最初的旗袍也結合倒大袖的風格,形成了「倒大袖」旗袍。

宋慶齡
身穿倒大袖旗袍的宋慶齡。(圖/截自Youtube)

上世紀20年代,在一些關於宋慶齡的圖片中,就有她穿著多款倒大袖旗袍的記錄。1923年12月21日,宋慶齡陪同孫中山前往廣州嶺南大學演講,她穿著黑綢緞面料的倒大袖旗袍,脖子上圍著一條格子圍巾,襟口、袖口處都繡著一朵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宋慶齡在治喪期間,穿的喪服是黑色長袖倒大袖旗袍。1925年宋慶齡拍攝的一張照片中,所穿的旗袍是一款特殊的倒大袖旗袍。從旗袍鑲的邊來分析,旗袍做工考究,屬於大做。不過到了上世紀30年代,旗袍款式層出不窮,倒大袖旗袍已經很少見了。

此時旗袍總體特點是領小、袖小、下擺多變化,核心是講究腰身。依穿著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體現旗袍的貼身。翻看當年的照片,會驚奇地發現,旗袍在每一個穿著女性的身上都是合身、妥帖的,絕對沒有後來制服的鬆垮感覺。其原因就是旗袍是量身定做的個性化服飾,千人千樣

2. 旗袍變化多端

民國時期,女性旗袍呈現出變化多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旗袍的下擺長短、腰身寬窄、領口樣式、袖子大小等方面的變化。

先說領口樣式。先是時興低領口,繼而流行高領口,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蟬翼的旗袍仍必須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以示時髦。後來領口高到直抵齶下,繼而至耳。而後盛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不要領子,也是一種時尚。

12243322_912950202075750_8185944112288652034_n.jpg
張曼玉身著高領旗袍。(圖/花樣年華劇照,取自2magazine粉絲專頁)

旗袍下擺長度時長時短。長時蓋過腳面,走起路來衣邊掃地,短時則在膝蓋略上些。上世紀30年代旗袍流行長下擺,長可及地,蓋住腳面,被形象地稱為「掃地旗袍」。長旗袍一般配高領,衣領緊裹脖頸,有的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女性穿著旗袍,也不改高聳的姿態。再配上高跟鞋,長旗袍將女性的身材襯托得亭亭玉立。

考慮到旗袍貼身而穿,行動有所不便,於是旗袍開始開衩,尤其是高開衩正好解決了貼身行動不便的問題,而且高開衩在女性走動時,隱約露出白皙的大腿,散發出撩人的姿態,非常性感。上世紀30年代旗袍大衩逐漸流行。所謂大衩,當時也僅僅是衩高過膝,儘管如此,這種旗袍還是受到老派人士的抨擊。不過,裸露小腿的旗袍並沒有絕跡;後來旗袍開衩到達臀部,而且腰身也變得緊窄,女性秀美的腿部得以充分地展示,不過大開衩流行幾年後,又漸漸回落。

旗袍袖子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忽高忽低,時而長過手腕,時而短至露肘,最後變成無袖。

當時旗袍的第二個特點是與西式服裝結合得十分完美,剪裁合身,除兩邊開衩外,前後也可開衩,並出現了左右對襟旗袍。上世紀30年代末期,還有一種改良旗袍,旗袍借鑒西式服裝剪裁方法,有了胸省和腰省(省,在此專指服裝方面的獨特設計)。同時,第一次出現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變得適體。改良旗袍的出現,使玲瓏突兀的女性美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另外,荷葉袖、開叉袖等西式服裝的裝飾元素也被大量採用。這種融合西方風格的旗袍可以與各式服裝搭配。比如冬季在旗袍外面可以套裘皮大衣,在旗袍的領、袖處還加以搭配毛皮飾邊,這些都是當時比較時髦的穿法。

3. 陰丹士林旗袍風靡全國

隨著旗袍的發展,當時的旗袍製作出現京派旗袍海派旗袍兩大流派。因旗袍的發源地在北京,所以最初階段,融合漢族元素立領、左右兩面開衩等特點的改良旗袍稱之為京派旗袍;後來,由平面裁剪改為立體裁剪,增加腰身等時尚元素的旗袍,稱之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長適體的特點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成為一種服飾風尚,並且後來居上,逐漸取代了京派旗袍。

當然,兩派主要以風格作為區分,並非簡單的以地域為標準。即並非在北京的旗袍就是京派旗袍,在上海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方藝術為特點,形式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近年來有人提出「蘇派旗袍」的概念,即江蘇旗袍,這是一個新提法,多半是商業炒作的概念,與民國時期的京派旗袍、海派旗袍,並不是一個概念。民國時期,因為南京曾作為首都,其旗袍風格曾廣為流行,但南京旗袍在製作風格上仍然屬於海派風格,只不過在具體樣式的製作上與上海旗袍略有差別。

民國時期,旗袍是女性最為代表性的服飾,其適用性非常廣。上至貴族女性下至平民百姓,家庭婦女,都可穿著旗袍。旗袍的年齡跨度很大,十來歲的小女孩,七八十歲的老奶奶,皆可著旗袍。而且旗袍一年四季皆可穿著,其形制可單,可夾,可棉。夏季有單旗袍,冬季有棉旗袍,春秋天有夾旗袍,裡面還可以襯穿其他的服飾。秋冬季節的棉旗袍為長袖,長下擺,重保暖輕時尚。

一把青
秋冬季節的旗袍搭配。(圖/一把青粉絲專頁)

而且旗袍的搭配性廣,受季節因素影響小,可以搭配多種服飾。天涼時旗袍外可加短背心或絨線衫,冬季在旗袍外面套裘皮大衣,領、袖處加以毛皮飾邊。另外,旗袍還可以與絲巾、絲襪、項鍊、耳環、手錶、皮包、高跟鞋等時尚之物完美搭配,正因為如此,旗袍成為民國女性的最愛。她們個個穿得風姿綽約,吸引世人的目光。

在當時,各種款式的旗袍中,陰丹士林旗袍特別流行,所謂陰丹士林旗袍就是指旗袍的面料採用的是陰丹士林布。陰丹士林本是一種還原染料名稱,其還原染料耐洗、耐曬,用它染成的布料色彩豔麗,因此被人們習慣稱之為陰丹士林布。其中又以大德染料廠出品最有名。與傳統的土布相比,陰丹士林布顏色鮮豔,種類繁多,而且品質好。另外與純洋布比,它又顯得樸素大方,經濟耐用,可以滿足中、高、低層次顧客的需求,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

144476727.jpg
民國時期,影星李麗華為陰丹士林旗袍拍攝的廣告圖片。(圖/騰訊文化提供)

當年陰丹士林布的宣傳廣告走俏都市鄉村,在學生中影響尤大。陰丹士林布也以其優良品質,暢銷大江南北,家喻戶曉。學生爭穿陰丹士林布做的制服,時髦女郎也穿陰丹士林布做的旗袍,陰丹士林布幾乎成了「國布」。時至今日,陰丹士林、士林藍、士林布仍然是很多老年人耳熟能詳的字眼。

4.《金陵十三釵》用錯了「掃地旗袍」

值得一提的是,旗袍穿著強調前挺後撅的效果,即胸部挺拔,臀部上翹,這樣使得女性曲線完美呈現。因此,對於胸部平坦的女性而言,旗袍的表現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在民國時期,為了改變胸部平坦的弊端,有的女性用棉花塞在胸前,使胸部凸出,還有女性將小皮球剖成一半,做成假乳。

上世紀20年代末期,乳罩飄洋過海來到中國,當時人們稱之為「義乳」。不過,西式乳罩讓中國女性立馬接受還是頗有困難的。因此,當時的一些電影女明星成為時尚先行者,她們身體力行試戴乳罩。以出演《神女》、《新女性》等影片蜚聲影壇的阮玲玉,便是最早戴「義乳」的中國婦女之一。她戴上「義乳」之後,身著旗袍,風姿綽約,曲線優美,很多女性也開始接受乳罩。不僅越來越多的女性展現身體的曲線之美,而且還由此改變了中國女性長期沒有合身內衣的現狀。

上世紀30年代,旗袍達到巔峰,女性幾乎都愛旗袍,都穿旗袍。社交場所、中學高校、商店賣場,乃至尋常巷陌,都能見到身著旗袍的女性。在上世紀30年代,一度非常流行「掃地旗袍」。所謂「掃地旗袍」,又稱「及地旗袍」,顧名思義,就是因為旗袍下擺長至腳踝,蓋住腳面,甚至拖到地上,行走時如同掃地。這種旗袍屬於旗袍禮服,多用於社交場合,是交際花們常穿的旗袍。日常生活中很少穿著,因為行動不便

10154169_767852826567363_526629782_n.jpg
《金陵十三釵》中的掃地旗袍。(圖/取自城市電影通|Movieholic)

張藝謀執導的《金陵十三釵》是反映南京大屠殺事件的影片,電影中的旗袍非常美麗,視覺衝擊力強烈,可惜用錯了「掃地旗袍」。《金陵十三釵》中的旗袍主要是長袖、下擺中開衩(開衩到小腿部分)的「掃地旗袍」。「掃地旗袍」集中流行在1934年前後。影片表現的南京淪陷的1937年,此時「掃地旗袍」並不是社會的主流旗袍。而且「掃地旗袍」的袖子也不局限於長袖,也有中袖、短袖和無袖。更何況,戰爭年代,尤其是淪陷時期,女性為了行動方便,穿「掃地旗袍」的可能性並不太大。

在特定的時期,旗袍不僅僅是時尚,穿旗袍也體現愛國情愫,特別在外敵入侵時,穿著旗袍也成為捍衛家園的體現之一。抗戰時期,經濟蕭條,物資匱乏,多數國民保家衛國,無心於服飾的奢侈,服裝上力求節儉。往日雍容華貴的旗袍省去了種種繁瑣的裝飾,變得簡便、適體。當時一度流行用國產本白或毛藍布(又稱「愛國布」 )做旗袍。上世紀40年代在工廠女工中流行一種簡便型的旗袍,形制略似麵粉袋上挖一個圓孔——無袖無領或低領,不收身、小開衩、長度在膝蓋上下,極為輕便。

144476668.jpg
上世紀四十年代風格簡樸的旗袍。(圖/黄强,騰訊文化提供)

上世紀40年代旗袍的總體特點是長度減短,身體暴露程度有所增大,簡樸旗袍流行。而且,隨著旗袍的成本降低,中華女性在簡約中顯露出自然的美麗,樸素、淡雅成為這一時期的風尚。

5. 宋美齡和張愛玲是「旗袍控」

在民國女性中,宋美齡和張愛玲可謂十足的「旗袍控」。兩人對於旗袍尤為青睞。

雖然宋美齡10歲時起就在美國生活,但她一直都穿的是中式服裝。她不喜歡穿過於暴露的服飾,出於對女性美的追求,也反對穿長筒褲子,因此旗袍成為最合適的選擇。宋美齡旗袍之多,大概當時無出其右者。宋美齡的衣櫃中有上百件旗袍,依據季節變化,選擇不同的面料,不同的色彩。

宋美齡
身穿旗袍的宋美齡。(圖/取自維基百科)

宋美齡身邊有一御用裁縫師傅張瑞香,為宋美齡製作旗袍。早期裁縫師傅是外請,定期來總統官邸量身定制,後來,因為旗袍需要量大,張瑞香被調進官邸裡來,成為後勤人員。因為旗袍太多,宋美齡對旗袍進行了分類,按照顏色、面料、款式的不同,編成號碼,便於隨時取用。宋美齡還經常自己選購衣料,但並是那種闊太太的做派,宋美齡要跑好幾家店鋪,問明價格,挑合意的才買。

在不同的場合宋美齡會搭配不同的旗袍。在參加重要的外事活動,接待重要來賓時,宋美齡會穿上高檔面料製作的旗袍。在一些面向民眾的活動中,她也會穿普通面料的旗袍。1938年武漢兒童保育會成立,為了保證保育會順利成立,有關方面約請宋美齡主持保育會工作,宋美齡就穿了一身簡單的黑色絲絨旗袍。

張愛玲受母親的影響,她從小就對服裝有一種特別的喜好,穿漂亮的衣裳,把自己打扮得與眾不同。1943年7月,張愛玲去福建路晝錦裡附近的一個小弄堂,與《萬象》雜誌的編輯柯靈見面。張愛玲穿著一件色澤淡雅的絲質碎花旗袍,可是在肋下卻夾著一個報紙包,與旗袍的穿著搭配有點怪異。

144476706.jpg
身著新式旗袍的張愛玲(左)。(圖/騰訊文化提供)

事實上,張愛玲在穿戴上喜歡標新立異,她的弟弟張子靜常說她穿戴的「古怪樣子」。有一次,張愛玲從香港回上海,張子靜去看她,只見張愛玲穿著一件矮領布旗袍,大紅顏色的底子,上面印著一朵一朵的藍白大花,兩邊都沒有紐扣,需要鑽進去穿。而且旗袍的領子矮得幾乎沒有,在領子下面居然打著一個結。張愛玲還有一件薄料子的旗袍,不但沒有袖子,而且袖緣往裡裁剪得很深,從這邊的肩骨,通過蓋著前胸骨的上襟,可以看到那邊的肩骨。

文/黃強
責任編輯:junjichen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騰訊文化 (原標題:民國時期最受女性歡迎的服飾:旗袍的風韻)

責任編輯/趙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