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何又窮又沒效率?專家:好的管理專業和創意,必須多往民間找

2017-06-27 14:06

? 人氣

民眾對於政府公共建設往往缺乏信心,究竟要如何才能找到合適的推手呢?(圖 / 蘇仲泓攝)

民眾對於政府公共建設往往缺乏信心,究竟要如何才能找到合適的推手呢?(圖 / 蘇仲泓攝)

在八年八千八百億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成為台灣帶動經濟內需的及時雨之前;接連幾場突如其來、從台灣頭肆虐到台灣尾的暴雨,不僅炸出了台灣公共建設的困窘,也炸出了政府財政資源分配的為難。這場暴雨,讓各界掀起重新檢討前瞻計畫的聲浪,也讓公共建設的財源與分配,有了更多審酌的空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環顧世界各國當局,這財政分配的為難可不只台灣獨有,在全球經濟緊縮、景氣不振之際,從英國脫歐、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等消息,不難想見各國政府為求經濟發展、保護本國產業,無不出盡奇招、謀求生路。而透過「公共建設」來創造就業、帶動內需,不約而同地成為各國經濟政策的最大公約數,隱然也成為美國「川普經濟學」的核心本質;但這「公共建設」的財源從何而來,各國政府似也只能八仙過海,各憑本事。

政府沒錢又沒效率,要向民間學經驗

目前發展「公共建設」最受到各國廣泛應用的方式,應該就屬俗稱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公私協力」模式,「公私協力」在台灣稱為「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簡稱「促參」)」。今年四月份,台灣一場由國立臺北大學針對台灣促參法的現況與難處,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討論的「促進民間參與公共投資」論壇中,在公共事務方面極為資深且專業的臺北大學副校長李承嘉就曾說:「實際上就是政府沒錢,促參案(BOT)才會被推出來」。

臺北大學副校長李承嘉在論壇中,針對BOT的美麗與哀愁進行分享(圖 / 風傳媒)
臺北大學副校長李承嘉在論壇中,針對BOT的美麗與哀愁進行分享(圖 / 風傳媒)

促參案(BOT)主要在解決政府財政上的公共建設難題,招攬民間來參與建設經營,並由政府公單位與學界或第三方,來參與公共建設的審核與評鑑。所以能引進民間的資源、創意與效率,進而提高公共建設的品質跟營運管理績效。李承嘉也說:「像過去的促參案(BOT)有很多新想法,很多品質也做的不錯,特別是在管理效率的部份,民間組織有時候比公部門好非常多」

政府強化督導管理,讓建設經營回歸民間專業

曾任促參主管機關「公共工程委員會」委員,現任桃園市副市長的王明德,在該論壇中則表示「慎選合作廠商、落實履約管理」是促參案(BOT)的關鍵;換句話說,主案機關依合約監督管理與民間廠商的誠信履約決定了促參案的成敗。

現任桃園市副市長王明德,認為「慎選合作廠商、落實履約管理」是促參案的成敗關鍵(圖 / 風傳媒)
現任桃園市副市長王明德,認為「慎選合作廠商、落實履約管理」是促參案的成敗關鍵(圖 / 風傳媒)

例如就曾有外資廠商參與台灣國際機場管制區內的商業設施招商,但只要市場不如預期便提前解約,導致中間的服務銜接與二次招商,都給主辦機關帶來不少的麻煩,這就是廠商影響促參案(BOT)成敗的負面案例。而又如衛福部雙和醫院或高速公路休息區的經營案,本來為政府自行管理,但成效不彰又被使用民眾所詬病,自從以促參模式轉由民間經營團隊接手以來,不僅運轉效率提昇亦接連獲獎,成為大型公共建設的亮點。桃捷董事長劉坤億也認為,履約管理、財務規劃、適法與可行性,是檢視促參案成功與否以及廠商是否具備誠信的關鍵所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