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看待這屆世界棒球經典賽?他從整個WBC歷史的切入,令棒球迷都不禁嘆息…

2017-03-29 16:17

? 人氣

一掃前一日的細雨霏霏,3月22日(美西時間)於爆滿的道奇球場,美國以其勢如破竹的攻勢,最後在天時、地利、人和兼備的條件下以8:0完封波多黎各隊,首度拿下WBC(世界棒球經典賽)冠軍盃。繞了一大圈,美國終於證明他們才是世界棒球的王者,是萬佛朝宗的依歸。該如何看待WBC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冠軍賽前夕來自底特律老虎隊的美國隊第一棒金斯勒(Ian Kinsler),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我希望小朋友們在看這次WBC的時候,好好觀察我們怎麼打球,並欣賞我們怎麼對抗波多黎各與多明尼加。他們崛起的方式跟我們不同,他們詮釋棒球的方式也不一樣,我們對棒球展現熱情,他們跟我們用的方式不一樣。」這話語有人解讀為拉美球風不如美國,實則金斯勒要強調的重點是差異,而非鄙夷對手。至於今日之域中竟是亞美利加天下,那絕非順理成章之事。

回首過往的三屆WBC,2006首屆的特色,我曾在〈決戰異世界的狂想曲──關於世界棒球經典賽〉一文強調:一個是以美國大聯盟為主軸,環繞著加勒比海、拉美、加拿大諸國所組串的複繁多變生態圈,也就是宰制/依賴無限衍異的「決戰異世界」天地;另一個則是東亞的日韓世仇,因為榮辱恩怨與體現當下國力,再現「川中島合戰」的演義傳奇。大聯盟是吸血鬼一族,拉美則是狼人族群,最後日本武士與紅色閃電的對決,頗有武士與變種人交鋒的興味。

第一屆的日韓交鋒,已有武田信玄VS.上杉謙信的風味,到了第二屆WBC,從預賽、複賽到最後決戰,日韓五度交手,過程簡直就像日本戰國時代的「川中島合戰」,於是我寫就了〈今昔川中島之戰〉一文闡述這種東亞本色。而一、二屆的日本隊,鈴木一朗絕對是引領日本獨步天下的風雲兒,不僅於球技,他的鬥志完完全全就是日本武士的夙昔典範,於今更是燭光高照。

到了第三屆WBC,日本被阻於四強,冠軍賽是「波多野決一」(波多黎各與多明尼加野球的決一勝負)。典型的拉美球風大對決,最終是多明尼加3:0力克波多黎各。日本的挫敗意味著大聯盟的晶片已然扎入WBC記憶體,畢竟多明尼加也好,波多黎各也罷,都是大聯盟的衍生物,幾乎純以日職為核心的東洋武士,祇能徒呼負負。

比完了三屆賽事,由於2015年新創了「世界12強棒球賽」,以及大聯盟球團對參與WBC始終意興闌珊,因而WBC是否續辦就有了繪聲繪影的傳聞。這又回到一個根本問題:創辦WBC的初衷是什麼?

鑒於國際奧會於2005年決議,2012年倫敦奧運將取消棒壘球項目(理由係奧會想瘦身,而推動棒壘球運動的國家太少),致使東亞、拉美地區的主要棒球大國對國際棒運何去何從憂心不已;另一方面,進軍大聯盟的外國球員日多,為了因應棒球國際化的需要,於是大聯盟和國際棒總遂邀集相關國家會商,遂有WBC的創建。但大聯盟自始就沒意願(也是力猶未逮)將WBC辦成棒球版的世界盃,祇因時間排定與大聯盟怕大權旁落之故,於此劉昌德〈美國再度偉大:經典賽的全球化是怎麼練成的?〉一文提到,「經典賽一開始就是全球化的縮影,MLB介意的是棒球能否成為熱銷商品,但不介意看球的球迷是否以『擊敗美國隊』為目標;介意的是能不能招募更多的年輕優秀球員,但不介意他們是否為美國人,或者經典賽冠軍是否為美國隊。」簡言之,WBC有種請君入甕的狡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