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財產是為孩子好,還是勒索他們孝順?管理教授談「遺產」:存也要想想為什麼

2017-03-02 11:54

? 人氣

擁有理財能力是一個開始,但主動性呢?退休人士的一份調查顯示,大部分的人覺得年輕時要是有多存一點錢就好了, 那麼當初為什麼沒存?

這個問題,讓人忍不住想起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年輕時的名言:「主,請讓我禁慾,但不是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想遵守美德,但為了某些原因,老是拖拖拉拉不去做。我們真心知道應該減重,也應該多運動,但實際上卻沒行動。每個人都有想自律但失敗的時刻。然而,預期壽命增加時,無法自律的成本也將增加,後果會跟著每一個人更長的時間,也因此一定得平衡「目前的行動」與「未來的需求」。不只是理財時自律很重要,還得把「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放在一起看,若想過豐富、有意義的百年生活,生活中的其他面向也是一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社會科學近日流行研究「自我控制為什麼會失敗」。這個主題結合了神經學、心理學與經濟學。各位可以把自我控制, 想像成大腦各區在拔河。大腦相對近日才發展出來的前額葉(prefrontal lobe,十五萬年前),讓人類不同於其他物種。前額葉在認知理性思考與長期規畫兩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大腦中這個近日出現的理性區域,還受其他腦部區域影響, 包括出現時間較長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邊緣系統負責與情緒、直覺相關的反應。簡單來講:前額葉告訴我們,做事要考慮到自身的長期利益,然而邊緣系統催促我們做出會立刻發生影響、立即得到滿足的決定。有人用大象和騎象人,比喻前額葉與邊緣系統之間的拔河。想像一下,一個小小的人, 坐在一頭巨象背上,試圖控制大象的行動。有時,人和大象想去相同的方向,然而大象要是選擇別條路,大象的欲望會獲勝。

從人類歷史來看,受邊緣系統掌控,屈服於立即得到滿足感,情有可原。生命艱難、殘忍又短暫時,不如及時行樂。然而, 人類既然壽命長了,把長期決定交給理性的前額大腦,不是更明智嗎?

心理學家從大腦的角度看立即的欲望, 經濟學家則從「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 與「偏好當下謬誤」(present-biased preference)的角度分析。一個常見的偏好當下謬誤,是心理學家理查.赫恩斯坦(Richard Herrnstein)與經濟學家大衛.萊布森(David Laibson)所探討的「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

「雙曲貼現」的意思是說,整體而言,人們短期會出現缺乏耐性的行為,但在做長期規畫時則展現耐性。各位可以想像一個經典的雙曲貼現例子:你會選哪一個?今天就拿到一百元, 還是下週拿到一○五元?另外,如果是一年可以拿到一百元, 和一年又一週可以拿到一○五元,你選哪一個?很多人選今天就拿到一百元,不會等到下週拿一○五元,然而問題二,幾乎每一個人都選一年又一週拿到一○五元,不選一年拿到一百。換句話說,我們缺乏短期耐性,但卻計畫想要有耐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