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關注美債,日本市場也要爆了?長天期公債崩跌,不容忽視的風險訊號浮現

2025-05-20 15:08
日本公債市場的這場滑鐵盧,恐怕只是全球債券風險重估的開端。(美聯社)

就在投資人將焦點放在美國痛失AAA信評,真正的債市震撼彈卻從日本引爆。日本財務省今(20)日辦理的20年期公債標售慘不忍睹,投標倍數跌至僅剩2.5倍,寫下2012年以來新低紀錄,平均價格與最低成交價差(尾差)則擴大至1.14,創自1987年以來最大紀錄,市場信心遭受重創。

這場拍賣風波引發日本長天期公債全面重挫,40年期殖利率飆破歷史新高來到3.59%。專家示警,這波拋售潮不僅打擊日本央行的量化緊縮(QT)進度,更可能牽動全球債券市場的骨牌效應。

日本央行不再接盤 還有誰能買單?

此次日本20年期公債標售規模約1兆日圓,但市場反應冷淡,投標倍數僅為2.5倍,遠低於上月的2.96倍。更令市場震驚的是「尾差」(Auction Tail)飆升至1.14,寫下1987年以來最高紀錄。

「尾差」是指拍賣得標平均價格與最低成交價格之間的差距,這個指標被視為債券需求熱度的「溫度計」——尾差愈大,表示市場願意以高價搶債的人愈少,買方信心疲弱。簡單來說,就是愈來愈少投資人願意接手長天期國債,市場對風險定價快速上升。

標售結果出爐後,日本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度飆至1.525%,創下近兩個月新高,20年期公債殖利率躍升至2.555%,為2000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準,30年期與40年期公債殖利率同步走高,投資人開始質疑日本政府長期財政的可持續性。

長年以來,日本央行為了維持低利率環境,大量買入日本公債,目前持有市面上超過一半(約52%)的部位,是日本最大的買家。但是隨著日本央行逐步啟動QT縮減手中持債規模,試圖慢慢退出市場,買盤真空的結果正讓一個殘酷現實浮現:當央行不再無條件接盤,還有誰願意買單?

若殖利率繼續飆升 日本央行會轉向嗎?

據悉,日本央行將於近期與市場參與者展開會談,評估QT進展。但政治因素也增添變數,日本國會正討論是否進一步擴大財政支出,藉此應對通膨壓力,加上夏季參議院選舉將至,稅制改革成為焦點,勢必牽動政策走向。

目前日本央行每季減少4000億日圓的購債規模,預計2026年第一季將降至每月2.9兆日圓。但若殖利率繼續飆升,不排除政策再度轉向寬鬆,包括重啟殖利率曲線控制(YCC),甚至再次實施負利率。

日本首相石破茂昨日在國會直言,日本的財政狀況「非常糟糕,比希臘還差」,他反對透過發行公債來為減稅提供資金,這番話暗示在借貸成本上升的情況下,政府必須審慎面對財政支出, 「政府沒有權力評論利率,但現實的狀況是我們正在面對利率上升的世界」。

全球市場不容忽視的風險訊號

日本這波債券市場風暴,不僅反映本國金融結構的脆弱,也對全球市場投下更多的不確定性。身為名列前茅的經濟體,日本債務占GDP比率卻高達250%,當殖利率走高,政府償債壓力隨之升溫,進一步牽動全球資金流動與風險資產評價。

與此同時,穆迪近日調降美國信評,加劇市場對於債台高築的國家的憂慮。美、日兩大債市如果同時震盪,對全球機構投資人而言無疑是一場資產配置的考驗。

分析師指出,隨著日本央行6月中旬貨幣政策會議逼近,市場高度關注其對未來購債策略的態度,尤其日債市場流動性指標已從2月的負13滑落至5月的負44,形同「功能失調」,日本公債市場的這場滑鐵盧,恐怕只是全球債券風險重估的開端。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他

請他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