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加拿大人在中國被判死刑》德國法學專家:「謝倫伯格案」很可能是典型的「雙向歧視」

2019-01-17 16:00

? 人氣

加拿大公民謝倫伯格被判死刑。(美聯社)

加拿大公民謝倫伯格被判死刑。(美聯社)

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研究中國法的教授葛祥林(Georg Gesk)向德國之聲表示,對於局外人而言,從法律角度分析謝倫伯格的案件並不容易,特別是死刑判決通常並不公開判決書。但他表示,這起案件仍有一些不尋常之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加拿大人Schellenberg案件重審後被判死刑

德國之聲:謝倫伯格案引發爭議,您對此意見如何?

葛祥林(Georg Gesk)教授:雖然我的專業是法學,但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一案件,因為有幾點是很不尋常的。在外界看來,即便能確切掌握的訊息不多,但很明顯的是,這一案件最初拖延了很長時間,而最後似乎又以過快的速度完成。

我們來看一看:這名男子是2014年被拘捕的,直到2016年才被起訴,2018年才宣判,之後重新審理。

而如今,僅大約兩周之後,(檢方)就提出了新的證據,而這些新的證據在很短的時間內帶來很嚴重的結果(指死刑宣判──編者注)。那人們自然要問:為什麼案件的初期花費了那麼長的時間,超過了在中國通常處理案件的時間,而現在又為什麼會那麼快。

假如從直覺來看──在本人沒有看過任何相關證據的情況下──我認為,這可能是一起典型的「雙向歧視」案件

許多西方人可能不知道,在中國,涉及西方人的案件仍經常受到「正向歧視」。也就是說,對他們的處理比對中國本國人更寬松一些。

我猜測,或許這是案件最初審理時間拖延的原因,也就是說,人們原先想看看能不能找出什麼輕判的理由。

而在當前的政治環境下,這樣一個「正向歧視」很快可能變成「反向歧視」,以至於最後案件的處理更為嚴厲。其次,由於被判決者到最後都否認犯罪,所以法院在適用法律時也很難運用法定從輕處罰的理由,從而使得眼前的判決和刑罰更加嚴厲。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人們說,我們現在就按照對待中國本國人一樣來處理他的案件,不再有「外國人加分」,因此,大家突然間都對結果極為震驚。但根據坊間的說法,在中國判處死刑最多的就是毒品犯罪。人們可能會說,假如是個中國人,可能早就沒命了。我們為什麼要給外國人特殊對待。這也是一種可能的情況。

由於我是局外人,既無卷宗也無判決書在我面前,所以這些都只能是我的猜測。但我覺得這些是很有可能的。

德國之聲:謝倫伯格的律師表示,當事人下周會提起上訴。根據中國法律,提起上訴後有什麼樣的程序和期限?

葛祥林(Georg Gesk)教授:首先,每個死刑判決必須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就是說,無論如何都會在北京有一個審核程序。其次,每個程序當然都有期限。法院何時開庭審理,審理時間多長,都有期限。但由於案件的復雜性等諸多原因,這些期限也可以相應地延長。所以有規定也有例外條款。然而,中國的法院通常不會留很多時間。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