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別核電廠,他們滿懷感傷
如今,核一廠的運轉執照已經到期,即將開始除役,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對於方慶隆、王文圓二人來說,核一廠是相處超過30年的老夥伴,談論核一廠的日常簡直深入骨髓,「我們已經走火入魔了,滿腦子都是設備,」王文圓笑著透露,平時聚餐或者參加員工旅遊、出門在外,同事們只要一有機會聚在一起,聊的說的全是電廠。
提起過去核電的貢獻,王文圓回憶,無論是否邁向非核家園,核電廠都確實帶來穩定的電力,並在台灣的電力業史上締造許多輝煌紀錄,比如2014、2015連續2年3座核電廠滿載發電,一年的總發電量達400億度;又如2005年核一廠連續運轉538天,創造全世界同型號機組的紀錄。
「跟機器相處太久了,你說沒有感情是騙人的,我們看這些東西就像在看小孩子一樣。」為核一廠奉獻大半青春的方慶隆更是坦承自己沮喪又感傷,但既然政策如此,皆下來就會盡力做好除役的工作。

除役遇難題,核廢料何去何從?
而從地方老人的角度來看,除役顯然是眾所期盼的事,當然也就免不了直接面對核廢料的處理問題。核一廠內的燃料池皆爆滿,台電雖早已蓋好室外乾貯場要移置用過的核燃料,仍卡在新北市府不肯放行水保完工證明,導致乾貯場無法啟用,若反應爐中的燃料棒一天不清除,核一廠就無法進入真正的除役。
外界解讀新北市府因擔心我國若一直找不到最終處置場,該乾貯設施就會從暫存變永久,故遲遲不願發放水保證明;台電規劃將用過核燃料放在室外乾貯場內暫存40年,再移往最終處置場,可是李宗烈提醒,40年之於高齡化的地方人口來說就好比無期徒刑,而我國現在連低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都找不到。

當然也有其他意見的存在,例如許水成對核廢料存放的態度出乎意料地開放。他認為當前的政治氛圍下很難找到最終處置場址,但核廢料的問題終究要解決,倘若台電確保管理完善,他個人其實可以接受核廢料永久放在北海岸。
「你期望有一天核電廠消失嗎?」
「會,我還是希望它真的除役,還給我們在地居民可以世代居住的地方。」
「那你相信這件事會成真嗎?」
「不相信。我覺得政府不可能有能力處理核廢料的問題。」
「你對除役後有什麼想像?」
「時間要拉20多年,我們看不到啦。」
上述來自李宗烈的回應,流露出一股與期待並存的悲觀,且他不是唯一一個有這樣想法的人。大選過後,「以核養綠」公投以589萬票同意票通過,社會上鼓吹應繼續使用核電、否定2025年非核家園的聲音並不在少數,因應這股力量,政府最近也順勢放出評估核三、核二延役的可能性,事實上核三廠現在甚至還沒進入申請程序中,就已遭到地方政府的強力反彈。
可以預見的是,穩定走入除役的核一廠,都還需經過漫長的社會溝通與風險衡量,假如核電廠延役,周遭的居民該怎麼辦?誰還能等待一個又一個的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