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核廢「只」需要26公頃的土地,卻是台灣40年來解不開的習題

2018-12-17 08:20

? 人氣

台灣3座核電廠產生的核廢料,約需26公頃的貯存空間,但至今仍找不到去處,存放在蘭嶼的低階核廢料,也遲遲無法遷移。(取自蘭嶼青年行動聯盟臉書)

台灣3座核電廠產生的核廢料,約需26公頃的貯存空間,但至今仍找不到去處,存放在蘭嶼的低階核廢料,也遲遲無法遷移。(取自蘭嶼青年行動聯盟臉書)

核廢料是現有工業文明廢棄物中,影響時間最長的廢棄物。「以核養綠」公投過關後,政府承諾會先開始評估核三延役。然而,既有核電廠自30多年前運轉至今的核廢料,雖然「僅」需要26公頃面積,至但今仍無處可去,處理核廢料的費用,無論官方或民間的估計,都以千億規模攀升。當核電廠計畫再延長運轉20年,台灣社會,真的準備好面對難解的核廢料習題了嗎?

「和人類的壽命相比,放射性同位素是恆久而不滅的。我們能懂什麼?我們真有能力洞悉未知的恐懼背後隱含哪些意義嗎?」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車諾比的悲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核反應爐內,鈾燃料棒經過核分裂,產生熱能、把水加熱為蒸氣,帶動渦輪機發電。而經歷核分裂之後的燃料棒,因過程中的質能轉換,產生高溫及多種放射性元素。這些最多只能被再利用一兩次的放射性元素,需要數萬年及百年,所散發的輻射量才能完全降至對人體無害的環境背景值。目前全球普遍做法,是找到一與人隔絕的場址靜置,靜靜等待這些放射性元素衰變。

尋覓最終處置場址碰壁,低階核廢移不出蘭嶼

1970年代起,台灣3座核電廠陸續併聯發電,也開始產出核廢料。為了找尋與多數人生活隔絕的地點存放這些廢棄物,1982年起,台電在居民不知情的狀況下,陸續將10萬桶核廢料運往蘭嶼,一直到1996年遭居民強烈抗議後才中止。

20181212-SMG0035-風數據/核一除役專題。核一大事紀
 

2008年台電、經濟部選出台東縣達仁鄉、金門烏坵鄉2個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候選場址,並交由地方政府啟動公投、取得鄉民同意。然而,至今台東、金門皆拒絕舉辦公投,讓低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址遲遲無法出爐,核廢料只能繼續放在蘭嶼及3座核電廠內。

至於半衰期長期超越人類文明史的高階核廢料,由於最終處置場址需要能安全保存核廢料超過萬年,必須經過更精密的場址調查及設計。去年台電先是完成全台母岩特性調查與評估,確認花崗岩地質最適合存放,接下來10年將進一步針對特定地區展開地質評估,在2028年前提出候選場址,最後在2055年正式啟用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

貯存3座核電廠核廢,約需36座總統府面積的空間

以目前3座核電廠運轉40年所產生的核廢料數量推估,若電廠全數如期除役,運轉及除役工作將產生近60萬桶的低階核廢料,並需要總計6.89公頃的乾貯場址,存放高階核廢料。總計短期內,高、低階核廢料加起來約需26公頃的貯存空間,面積幾近等於36座總統府大小。

20181108-SMG0035-風數據/核一除役專題。核廢料這麼多,到底能放哪?。切割圖-2
 

然而,最終去處還找不到,目前高、低階核廢料的暫存場址卻已紛紛「告急」、必須盡快遷出。高階核廢料部分,由於新北市政府不願讓台電啟用室外乾貯設施,導致核一、二的用過燃料棒無法移出燃料池,池子已瀕臨爆滿;核一更因為燃料池滿,燃料棒只能留在反應爐內,電廠因此無法除役。而另一邊已存放低階核廢料的蘭嶼,台電雖早在2002年就承諾要遷出,卻礙於下一個去處遲遲無法覓得,至今只能持續「賴皮」不走。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