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核廢「只」需要26公頃的土地,卻是台灣40年來解不開的習題

2018-12-17 08:20

? 人氣

溝通之外,如何共同承擔核廢料的處理責任,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倫理、道德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崔愫欣在一次公開活動中,遇見發起「以核養綠」公投的黃士修,對方稱核廢料「埋起來放地底就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但我說就是因為不能解決,才要去埋起來,這根本不算是解決,」崔愫欣點出兩者思維間的巨大差異。

「共同承擔的責任是必要的,」杜文苓強調,許多人以為只有蘭嶼人、或是最終處置場候選場址的居民才要考慮核廢料,但許多住在都市裡、每天使用便捷電力的民眾也應思考,當核廢存在時間長,要設置一座常人不願接近的貯置場,後代子孫還有沒有選擇的機會?

她甚至建議執政者,應考慮在代表權力中心的總統府放一桶核廢料,象徵只要執政一天,就要面對核廢料問題。此外,核廢料也可以提醒執政者,在面對未來科技發展時,如何能不要再只思考眼前利益、而忽略後代利益及處理成本?

20161018-SMG0045-002-核廢料。(取自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核廢料貯存的期限已超越人類生命尺度,其處理成本和對後代的影響,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圖為核廢料。(資料照,取自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高階核廢料需妥善處理、保存的期限,超越人類文明存在於地球上的時間;低階核廢料,也同樣超出人類生命尺度。公投之後,有人稱將發起核廢移出蘭嶼公投;有人稱,支持把核廢料放到以核養綠公投同意票數最高的區域。

這些言論,對照過去40年核廢料問題陷入困境的過程,其後果清晰可見:當我們只願把複雜的溝通、理解過程,化約為膝反射式的結論時,這個超越人類已知「永恆」的答案,恐怕再過40年都不會出現。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