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乙未戰爭 中研院台史所長:台人不是都抗日

2015-09-15 16:54

? 人氣

今年適逢乙未戰爭120周年,為還原台人抗日史實,中研院適時推出「翻轉1895—乙未之役120年檔案特展」。(取自自中研院網站)

今年適逢乙未戰爭120周年,為還原台人抗日史實,中研院適時推出「翻轉1895—乙未之役120年檔案特展」。(取自自中研院網站)

今年適逢乙未戰爭120周年,為還原台人抗日史實,中研院適時推出「翻轉1895—乙未之役120年檔案特展」。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謝國興15日在開幕典禮表示,「翻轉」是為了修正以往的偏差史觀,乙未戰爭不是只有民族抗日一個面相,「台人為求生存,不是只有一種選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次特展是由中研院與數位文化中心共同舉辦,於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2樓展出,展期自今日起至12月25日止的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點到下午5點,周六則接受團體預約。

當年台灣人 抗日、合作、投降都有

特展以「侵略台灣」、「依約接收」、「武力進擊」、「台灣民主國」、「義勇對抗」、「台灣人民求生存」等6大面向陳列,訴說台人為求生存,採取不同方式來面對「台灣被割讓」的歷史事件;同時展現自牡丹社事件以來,台人或是抗日、或是合作、或是投降的多元史料,而非過去只有「民族抗日」的單一史觀。謝國興強調,歷史是多元的,要從原始資料去解讀,而非來只透過教科書。

20150915-SMG0045-049-台灣三角湧內藤大佐奮戰之圖-Wiki.jpg
乙未戰爭中的「台灣三角湧內藤大佐奮戰之圖」。(取自維基百科

謝國興指出,希望透過原始的資料,呈現方方面面的歷史原貌。從前國人對乙未之役的認知,多半只有1種民族主義的抗日觀點,但在當時「我要活下去」的前提下,島民不是只有「我要抗日」1種答案而已,還有許多贊成歡迎日本統治的商人。

謝國興進一步舉例說明,1895年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離後,台北城內掠奪四起,在無政府狀態之下,大稻埕商紳李春生等即決議推派特使,邀請日軍入城維護秩序,以保全台北的和平;在眾多展覽陳列中,便有總督府所保存的李春生授勳紀錄。

20150915-SMG0045-051-手持令旗的黑旗軍士兵-Wiki.jpg
反抗日本的黑旗軍最終不敵,圖為手持令旗的黑旗軍士兵。(取自維基百科

依照特展中的文獻指出,除台北城之外,台南也有類似的求和情形。反抗接收的義勇軍,與日軍在台南平原地區整整打了10天,是屬乙未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區,光是在佳里地區,就死了1000多位台人。日人繪製的戰役浮世繪也顯示,唯有台南攻擊圖,台日兩軍顯得旗鼓相當,其他地區的戰役多半是台灣軍民被打的狼狽不堪。

但謝國興指出,台南地區雖打得激烈,但府城(現台南市區)卻未受戰火波及。當日軍3路圍攻台南時,牧師巴克禮與宋忠堅、許廷光等府城仕紳代表為求社會安寧,夜晤日將乃木希典,並引導日軍在清晨入城,特展中亦有日軍進入台南府城的歷史畫帖。

20150915-SMG0045-050-1895年6月,日軍攻下基隆炮台-Wiki.jpg
1895年6月,日軍攻下基隆炮台。(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中也陳列出當時來台採訪的美國記者大衛森(James Davidson)的筆記,透露出當時台人的心理矛盾。一些人認為儘管清廷已割讓台灣,但仍要英勇抗日以示忠軍愛國情操;不過,大部分的中產階級是在「捶胸泣血,誓同死守」與「冷漠以對,看事辦事」間搖擺。

「只宣傳一種歷史是不好的習慣」

謝國興鄭重強調,過去只宣傳一種歷史,這是很不好的習慣,中研院特設此展,企盼展示歷史上的多元觀點,跳脫以往「抗日者才是英雄」的框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