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亮觀點:正視日益弱化的上市危機

2018-08-15 07:10

? 人氣

1997年亞馬遜(Amazon)在納斯達克上市時,直至2003年才開始獲利,但因為美國證交所對新創公司特別寬容,才能順利上市,最終成為市值和谷歌並駕齊驅的世界級公司。(資料照,取自美聯社)

1997年亞馬遜(Amazon)在納斯達克上市時,直至2003年才開始獲利,但因為美國證交所對新創公司特別寬容,才能順利上市,最終成為市值和谷歌並駕齊驅的世界級公司。(資料照,取自美聯社)

1997年亞馬遜(Amazon)在納斯達克上市時,仍處於虧損狀態,直至2003年才開始獲利,但因為美國證交所對新創公司特別寬容,才能順利上市,不斷成長,最終成為市值和谷歌並駕齊驅的世界級公司。

6月14日,行政院長賴清德親自召開記者會,宣佈「金融發展行動方案」,針對台灣資本市場,宣示將在2 年內新增100 檔上市櫃公司,對比近年台灣「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每下愈況的趨勢,賴揆振衰起弊的企圖心,廣受金融界矚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內IPO市場弱化 近期亮點公司少

台灣IPO市場日益弱化,不妨比較2002至2009年與2010至2017年兩段時期,IPO家數從268家降到208家(減幅22%)。其中,中大型公司IPO家數減少更加明顯:資本額小於NT$10億的公司,從165家降到137家(減幅17%);資本額NT$10至100億公司,從89家降到65家(減幅27%);資本額NT$100億以上,從14 家降到6 家(減幅57%),IPO市場的資本規模,已經越來越小。

更嚴重的是,2017至2018年IPO市場,更有變本加厲的下滑趨勢。2016 年台灣IPO家數60家,總金額NT$255.7億,2017年降到42家,總金額只有NT$148.1億(減少107.6億)。其中,新上市公司平均集資只有NT$4.6 億,新上櫃公司平均集資更低到NT$2.7 億,顯示台灣IPO市場的零碎化﹝見表1﹞。

2018年更不妙,上半年IPO只有15家,全部資本額只有NT$88.79 億,比2017年還少,其中資本額前5名依序為:致和證券(NT$22.4億)、高端疫苗(NT$15.53億)、是方電訊(NT$6.89億)、健椿工業(NT$5.45 億)、萬達光電(NT$3.97億),規模都很小﹝見表2﹞。

郭正亮觀點:正視日益弱化的上市危機(台灣銀行家提供)
(台灣銀行家提供)

對比之下,6月8日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在上證正式掛牌,光是一家資本額就高達RMB¥177.25 億(NT$821.2 億),不但成為上海A股自2015年6月國泰君安證券上市以來的最大IPO,同時也成為2018 年最受關注的兩岸上市案。

儘管台灣證交所也努力吸引外國企業來台IPO,目前累計家數也有72 家,占整體IPO市場三分之一,但KY掛牌公司交易量不大,難以達成募資目標,已有不少KY公司萌生去意。今年4 月,證交所決定跟進香港,公佈多元上市方案,新增大型無獲利企業上市條件,現階段尚未獲利但深具成長潛力的公司,可望在台股掛牌。符合多元上市條件的首家公司,很可能是電動車大廠Gogoro, 但除此之外,目前並未看到其他亮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