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廷專欄:華府到底有沒有「疑賴論」?

2023-02-21 06:50

? 人氣

華府官方與戰略圈是否對賴清德在兩岸問題上會遵循蔡英文路線存疑?(柯承惠攝)

華府官方與戰略圈是否對賴清德在兩岸問題上會遵循蔡英文路線存疑?(柯承惠攝)

民進黨2月5日在賴清德上任黨主席後首次發布影片和新聞稿回擊藍營在散布的「疑賴論」。根據該新聞稿定義,所謂「疑賴論」就是在說美國對賴清德的兩岸關係立場有疑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聞稿的前段引用了AIT在賴清德就任後的聲明、與美國副總統賀錦麗與賴清德的互動來反駁,寫得四平八穩。但看到最後一段,就有點令人冒冷汗,寫說:「與其聽一堆『不知道哪來的謠言、捕風捉影』,不如看美國官方實際的行動。事實勝於雄辯,民進黨奉勸想散布『疑賴論』的人省省力氣。」

國民黨當然是該嗆。但民進黨嗆這樣,可能不小心也掃到一些美國長期的友台專家。

藍營炒「疑賴論」,講得好像美國官方就「疑賴」,這不是事實,因為確實從未有過美國官員公開具名「疑賴」。但華府對台政策圈的確是有「疑賴」的相關討論,而且持續超過一年以上。如果要像民進黨聲明講的那樣,把相關討論都打成「不知哪來的謠言」,恐怕也是會令一些長期友台、與美國政府互動密切的專家們看了尷尬,想說:“Am I a 謠言 to you?”

民進黨國際部主任謝佩芬(翻拍自YouTube DPP發言台)
民進黨國際部主任謝佩芬(翻拍自YouTube DPP發言台)

藍營炒作「疑賴論」源頭:席佳琳《金融時報》報導

大概很少有人會說葛來儀和簡以榮對華府風向的觀察是「謠言」或「捕風捉影」。兩人過去幾個月都剛訪問台灣,為什麼被台灣政府視為朋友的這兩人,會特別關切賴清德的對中政策立場?

藍營這波疑賴論的操作中,最主要就是引述《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23年1月份賴清德當選黨主席後刊出的一篇報導〈台灣總統擬參選人引發美國對中國緊張情勢的擔憂〉(Taiwan presidential contender sparks US concerns over China tensions),在講華府和政策圈怕賴清德會偏離蔡英文主張「中華民國台灣已是獨立國家,不需宣佈獨立」的路線,進一步尋求台灣正式獨立。寫這篇報導的席佳琳(Kathrin Hille)駐台多年,是有公信力的記者。過去幾年唯一指控她寫的新聞是「謠言」的大概只有旺中集團,因為她2019年時曾揭露國台辦指揮中天中時;自拜登政府上台以來,她和駐DC的搭擋Demetri Sevastopulo寫的華府對台政策獨家,一直都被視為是最權威的消息來源。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簡以榮(Ivan Kanapathy)(翻攝影片)
前川普政府國安會官員簡以榮(Ivan Kanapathy)說:「華府這邊有對他(賴清德)的經驗和他國際與兩岸事務顧問團隊的擔憂」。(翻攝影片)

席佳琳文內的受訪者,最直接表示「疑賴」的,只有一名不具名的美國政府官員,說:「聽到他(賴清德)宣稱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就是很難令人放心。」另外兩個有具名的華府政策圈專家,雖然沒表示他們個人對賴的疑慮,但也證實華府確實有這種氛圍,分別是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葛來儀(Bonnie Glaser),她說:「美國不像了解蔡英文參選總統時那樣了解賴,因為他在當副總統和行政院長前沒擔任過重要的國安職務」,以及前川普政府國安會官員簡以榮(Ivan Kanapathy),他說:「華府這邊有對他(賴清德)的經驗和他國際與兩岸事務顧問團隊的擔憂」。

大概很少有人會說葛來儀和簡以榮對華府風向的觀察是「謠言」或「捕風捉影」。兩人過去幾個月都剛訪問台灣,葛來儀訪團獲蔡英文總統接見,簡以榮則是受邀出席國防安全研究院主辦的「台北安全對話」。2020年時賴清德以準副總統之姿訪問華府,進入白宮國安會深談,出來接待賴訪團進入白宮的就是簡以榮。

為什麼被台灣政府視為朋友的這兩人,會特別關切賴清德的對中政策立場?

權威《外交事務》的對台戰略立場光譜調查

葛來儀從2020年以來就不斷警告:雖然蔡英文的路線穩健,但「戰略清晰」可能給她未來的繼任者一張空白支票,想說美國反正會來援,就更進一步尋求法理獨立。在這脈絡下,賴清德立場當然是關鍵。

葛來儀Bonnie Glaser(取自Twitter)
葛來儀不斷警告:雖然蔡英文的路線穩健,但「戰略清晰」可能給她的繼任者一張空白支票,進一步尋求法理獨立。(取自Twitter)

我們可以參考華府政策圈最具影響力的期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2022年11月一份「美國是否該對台灣改採『戰略清晰』」(Should the United States Pledge to Defend Taiwan?)專家意見調查。這個調查訪問了五十四名外交政策專家,其中同意戰略清晰的五人,強烈同意3人;不同意的24人,強烈不同意的15人;剩下7人中立。其實光譜兩端的專家都曾公開表示對賴清德立場的保留。

葛來儀就屬於「強烈不同意」的一員,主張維持現行的「戰略模糊」,給的理由跟她在去年(2022)十月與黎安友(Andrew Nathan)、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等十多名學者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1世紀中國中心(UC San Diego 21st Century China Center)合著的對台政策報告理由一致:戰略清晰較可能刺激,而不是嚇阻中共侵台。他們的假設是,中共要不要動武會考慮兩件事:也就是美國和盟國是否建立「可信的威脅」(credible threats),即足夠的軍事與相關制裁以嚇阻共軍,以及是否提供「可信的保證」(credible assurance),即美國和台灣是否能擔保不會尋求台灣獨立。所以他們主張美國應該持續強化嚇阻,並確保不要讓各種「象徵性」的政策削弱對中共的「保證」。

葛來儀從2020年以來就不斷警告:雖然蔡英文的路線穩健,但「戰略清晰」可能給她未來的繼任者一張空白支票,想說美國反正會來援,就更進一步尋求法理獨立。在這脈絡下,賴清德立場當然是關鍵。但在《金融時報》報導刊出、賴清德積極在推特上發文說明「台灣已是獨立國家,不需再宣布獨立」後,葛來儀也以她那大概是華府對台政策圈追蹤者最多的推特帳號率先協助轉發。看來她可能有比較放心一點。

《外交事務》調查訪問了54名外交政策專家對於美國對台「戰略清晰」的態度。(foreignaffairs.com)
《外交事務》調查訪問了54名外交政策專家對於美國對台「戰略清晰」的態度。(foreignaffairs.com)

「反華盛頓抗中共識」旗手白潔曦依然疑賴?

白潔曦曾在拜登政府國務院擔任政策規劃顧問,去年七月離職後就扛起「挑戰華盛頓抗中共識」的大旗。她曾說,訪台的美國前官員覺得賴清德已經有轉變了,但接著又說,即便如此北京也不見得會相信。

不過跟葛來儀共同撰文的康乃爾大學政府系教授白潔曦有沒有放心?我就不確定。她是對中政策專家,從2021到2022年加入拜登政府出任國務院政策規劃顧問,結果去年七月一離職,就扛起「挑戰華盛頓抗中共識」的大旗,頻頻受訪,批評華府瀰漫的鷹派制中邏輯過於危險,而且較為溫和的對中政策專家都被邊緣化,相當不健康。在她去年九月發表於《外交事務》的國務院畢業心得文〈中國陷阱〉(The China Trap)中批評,即便在蔡英文任內,民進黨一些領袖也在遊說華盛頓放棄「不支持台獨」的說法,以及台灣駐美代表處給前國務卿蓬佩歐(Mike Pompeo)一筆「豐厚的酬金」赴台呼籲美國承認台灣主權,這都是很危險的跡象。

在去年十一月白潔曦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關於台灣的演講中,當主持人問她賴清德過去的台獨立場是否令人憂心,白潔曦首先是幫忙緩頰說:「根據去年(2021)初去台灣的美國前官員代表團得出的結論(按:應是指2021年三月拜登派出的代表團),他們覺得賴清德已經有轉變了。他了解。」但接著又說,即便如此北京也不見得會相信,且台灣選舉過程中還會發生很多事,美國還是會有風險,最後建議:「我們曾成功度過了陳水扁時代。當然這是一個不同的時空狀態,但美國還是應該要視接下來的狀況回顧當年美國政府的聲明、行動劇本。那些可能是我們現在還沒提出,但需要做好準備的東西。」聽得我心裡發寒。

 中國問題專家白潔曦 Jessica Chen Weiss(jessicachenweiss.com).jpg
中國問題專家白潔曦擔心賴清德會重演陳水扁在兩岸問題上引發的風波。 (jessicachenweiss.com).jpg

同樣主張戰略模糊,簡以榮的論證則與葛來儀、白潔曦等人不同。就像顧爾德寫過的,習近平要不要動武,真的有在考慮葛來儀、白潔曦等人說的「可信的保證」嗎?這假設會不會太天真?呼應這個立場,簡以榮不提對中共的「保證」,主張中共考量的就是純粹的風險與成本,因此美國應強化區域盟國合作、國務院發言系統要硬起來積極應戰中共敘事、拜登也要事先率領盟國建立中共對台侵略行為的經濟制裁機制,以明確讓中共認知到侵台風險。在這脈絡下,他反對戰略清晰的理由也不是怕台灣宣佈獨立,而主要是擔憂若美國保證出兵,恐怕反而讓台灣不再積極提升軍事預算。至於賴清德,其實簡以榮在2022年6月發表在CSIS的政策報告中就提到,一些論者預期賴清德繼任會導致兩岸危機。他個人在文中沒有對賴的立場表態,只說大多數台灣民眾是務實的,且支持維持現狀,「即便賴當選,也不可能比蔡英文(在主權議題上)多推進多少」。

主張戰略清晰的專家比日本製的壓縮機還稀少

戰略清晰最鮮明的旗手就是塞克斯和哈斯,兩年來塞克斯和哈斯歷數輪鏖戰,其中一個主要爭點就是:假如美國戰略清晰,會不會鼓勵台灣獨立?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會長Richard Haass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上發表文章:「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一定不能含糊」(BankingBum∕維基百科)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會長哈斯與研究員塞克斯是支持「戰略清晰」的代表人物。(BankingBum∕維基百科)

最後來到光譜的另一端,我們可以看到在《外交事務》那則調查中,主張戰略清晰的專家比日本製的壓縮機還稀少,其中最鮮明的旗手就是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的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過去兩年華府政策圈針對戰略清晰的辯論,就是由他和CFR的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率先投書《外交事務》發起,主張美國必須明確承諾防衛台灣,才能有效嚇阻習近平,否則中國看了烏克蘭戰況,可能也誤判美國最終只會制裁中國、軍援台灣而不會派兵。

兩年來塞克斯和哈斯與上述這些專家經歷數輪鏖戰,其中一個主要爭點就是:假如美國戰略清晰,會不會鼓勵台灣獨立?賽克斯與哈斯很用力強調蔡英文路線穩健、台灣主流民意支持維持現狀,不用擔心;白潔曦等人則是如上述,設法指出蔡英文執政中仍存在的「危險跡象」,再反覆強調蔡的繼任者不見得會延續其路線。

塞克斯與哈斯則踩穩一個立場:他們主張即便戰略清晰,也是「有條件」的清晰,美國必須明確告訴台灣,若台灣單方面宣佈獨立、改變現狀,那美國也不會擔保出兵。在這脈絡下,我們也就比較能理解,為什麼即便是支持「戰略清晰」的旗手如塞克斯,也會在去年11月台灣地方大選後接受台媒專訪,被問到華府如何看待賴清德時,說他希望看到賴清德再講清楚一點被提名後是否會遵循蔡英文路線。他並解釋華府關注的焦點就是「未來的民進黨到底是更像一個陳水扁的民進黨,還是蔡英文的民進黨?」,「大家不希望看到2003年台美關係惡化,小布希站在溫家寶旁邊批評陳水扁的情況重演」。

結論是:到底美國官方有沒有在疑賴?確實是有匿名官員在講,但遠非美國政府的官方立場;那華府對台政策圈有沒有在人在表示對賴清德的疑慮?確實有,而且是從主張戰略模糊到戰略清晰、橫跨光譜,都有人在討論,其中不乏台灣政府認定的友台派。因為台灣能否維繫蔡英文穩健路線,是影響他們論述核心的關鍵。

但這些討論有什麼意義嗎?對美國現行對台政策可能已意義不大。就好像上個月川普時代的美國前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來台與李喜明對談,被問到「戰略清晰」時講的,這個辯論現在已經變得有點「純學術討論」,因為拜登都已經講了四次會出兵援台,而且一次比一次清楚;但反過來,政策辯論還是動態的,若處理不好,還是有被借勢反擊的可能,好比說民進黨這個把「疑賴論」都打成「謠言」的講法,我們希望白潔曦不要看到,否則可能又要被她納入下一篇《外交事務》投書的「民進黨罪證」之一。

不要再看到「疑賴論」都打成「謠言」

美國對台政策的最大公約數,也已從九二共識朝蔡英文路線靠攏。你可能會看到有人疑賴,但從沒看過他們任何一個人信侯、信郭、或信朱,因為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兩岸路線。

20200205-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中)以個人身分訪美。(取自賴清德臉書)
面對「疑賴論」,賴清德陣營應主動溝通釋疑。圖為2020年2月候位副總統賴清德(中)以個人身分訪美。(取自賴清德臉書)

但國民黨也不用開心。前陣子跟一個剛與美國學者對談完的獨派朋友聊天,他很沮喪地說,他很訝異為什麼美國人對賴清德的疑慮講得比較多,反而都不大擔心國民黨?我跟他說,因為這些專家之所以花大半力氣在辯論賴清德,是因為像塞克斯在那台媒專訪講的,大多數美國觀察者都認為國民黨2024已經不可能贏(雖然我不知他們哪來的樂觀)。簡以榮在報告中講得更狠,直指國民黨繼續講「九二共識」在台灣是行不通的;如果2024還不能修改論述,那就準備成為一個無關緊要的政黨。

有些藍營的在講這次《金融時報》的「疑賴」報導,就是2011年白宮藉《金融時報》修理蔡英文的翻版。但實情遠非如此。2024與2012最大的差別就是:美中對抗的架構與台灣的主流民意都已經有了典範轉移。美國對台政策的最大公約數,也已從九二共識朝蔡英文路線靠攏。你可能會看到有人疑賴,但從沒看過他們任何一個人信侯、信郭、或信朱,因為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兩岸路線。

不過話講到最後,雖然美國人都那樣講,但台派真的只有一條蔡英文路線可走嗎?當然應該辯論。民進黨已經經歷快要兩次執政八年,任何嚴肅的討論都應該奠基在兩次執政的經驗基礎。我個人時常午夜夢迴時,還是會捧讀林濁水的《歷史劇場》、劉世忠《歷史的糾結》與賴怡忠的每篇文章學習二十年來種種生聚教訓。但可惜我能力不足,還沒什麼結論,期待看到更多討論。

至於賴清德帶領的民進黨,既然已經打定主意走蔡英文路線,那最好還是不要看到「疑賴論」都打成「謠言」。過去這段時間賴清德接見外國訪賓,當面陳述立場,已經看到一些成果,比方看到連白潔曦都願意在公開場合引述美方代表團的心得幫賴清德澄清,其實非常難得。繼續做這種溝通,面對不同門派的論述差異,予以主動接觸、源頭化解,恐怕才是正辦。

 

(作者曾任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法案助理,現於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佛萊契爾學院攻讀外交與法律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