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純網銀的幾個疑問

2018-06-23 05:20

? 人氣

「面對金融業各種科技的變革,真的很期待金管會和銀行自己,可以認真思考純網銀或自家網銀的未來,有機生長才是關鍵。凡事都有個10年以上的眼光,做起事情的方式自然就會有所不同。」(示意圖,方詠騰攝)

「面對金融業各種科技的變革,真的很期待金管會和銀行自己,可以認真思考純網銀或自家網銀的未來,有機生長才是關鍵。凡事都有個10年以上的眼光,做起事情的方式自然就會有所不同。」(示意圖,方詠騰攝)

台灣終於要開放純網銀了!一般上班族應該蠻期待的,因為多數人上班時間和傳統銀行的營業時間重疊,如果上銀行才能辦好的事情,可以在純網銀就搞定的話,那就會節省很多時間。問題是,純網銀與一般的網路銀行有什麼不同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很可惜,目前看起來純網銀和一般網路銀行對消費者而言,功能上似乎沒有太大的差異,除了純網銀只有一家總行,沒有分行,可以省掉實體通路及人員成本,在利率或費率上,有機會比一般網路銀行便宜而已。然而,在網路的金融功能上似乎並沒有更便利的優勢,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對消費者的誘因到底在哪裡呢?

到目前為止,不管是由兆豐銀、一銀、及中華電信組成的「國家隊」,或是國票金攜手日本樂天,還是韓國 LINE的團隊,從這三個申請團隊的背景看,我們很難對未來的純網銀有什麼太大的期待。

國家隊是廣義的公家機關團隊,與日本隊合作的國票沒有零售金融的經驗,韓國隊的Line根本只是社群平台。而這裡面的台灣金融機構,不管是銀行或票券,如果連自家內部的數據基礎功都紮不好馬步的話,就算與Google或微軟合組夢幻團隊恐怕也沒用,那只是在沙地上蓋起來的101。

沒有銀行經驗或許是好事,它不會被困在傳統銀行的思維裡,反而更能夠拋開包袱,探索並重新定義金融的概念。Jobs壓根兒不做市場調查,所以蘋果能夠丟掉手機產業傳統按鍵式的包袱,重新定義出第一支無按鍵式iphone。

金融的概念是什麼呢?是仲介?還是信任?如果是仲介,那麼在收集儲蓄進行投資的仲介系統裡,資金供給者和資金需求者的金流通道,是誰在控制這個系統?又是誰在控制這個通道?如果是信任,純網銀玩得過區塊鍊嗎?能夠納進區塊鍊嗎?信用評等機制能不能夠做為橋樑呢?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匯錢到國外銀行的帳戶,就得冒著車子被拖吊的風險跑銀行呢?難道不能直接手機拿出來就可以匯到在BONY紐約分行的帳戶嗎?或是當手頭有些餘錢時,為什麼只能在銀行這麼低的存款利率上選擇?我難道不能手機滑一滑,把錢投資在信用評分80分以上的借款人嗎?第1個例子,國外的TransferWise、Xoom都已經在做,第2個例子更是Lendingclub、Ondeck的強項。我們的純網銀做得到嗎?

事實上,第四消費時代已經到來,消費行為不再只是搞效益最大化,網銀要販賣的東西,不該叫做金融商品,而是販賣客製化的金融簡約和幸福。就像小米不是賣手機,它是在賣手機界的無印良品。而幸福或簡約可以從客戶資料庫的特徵重要性開始定義起,透過演算法不斷新增的特徵數據進行調整,在資金供給者和資金需求者之者間尋求平衡,將兩者的利益最大化。當然,這所有的系統奠基於人性,客服人員與客戶互動的原始感知能力,才是網銀運作中最真實的觸鬚,那是特徵數據的原料。

與其跟風搞Fintech、或是買台Pepper擺營業廳、甚至賣弄大數據結合AI的噱頭,倒不如將已經握在手裡的客戶基本資料、業務堆廣日誌、關聯戶資料…等等好好數據化,到底是不是金子,總要打磨過後才知道。盲目追求金金合併後的規模真有那麼重要嗎?就算規模大到像大陸的國營銀行又有何用?根本踏不出去中國的國門。面對金融業各種科技的變革,真的很期待金管會和銀行自己,可以認真思考純網銀或自家網銀的未來,有機生長才是關鍵。凡事都有個10年以上的眼光,做起事情的方式自然就會有所不同。

*作者為從事金融業20餘年人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