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歡樂」兒童節?這還不夠!

2022-05-23 05:50

? 人氣

每一個節日背後都有它的意義,隱含的內涵需要大人引導探索。對於富有深度意涵的兒童節,除了熱鬧喜慶地慶祝,它本身還是一個教育兒童的最佳時機。(示意圖/新北市政府)

每一個節日背後都有它的意義,隱含的內涵需要大人引導探索。對於富有深度意涵的兒童節,除了熱鬧喜慶地慶祝,它本身還是一個教育兒童的最佳時機。(示意圖/新北市政府)

校園兒童節活動總是讓學生歡樂不已,今(2022)年某個學校的兒童節活動,卻格外發人省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高雄市文德國小一位林姓男學童,幾年前家中阿嬤罹癌,他看見阿嬤做化療時頭髮掉光,便想「留長髮給阿嬤做假髮」。這段期間他常被當成「女生」,也常被同學開玩笑「走錯廁所」,但這些並沒退去他想為阿嬤做點什麼的心意。只是遺憾的,阿嬤沒等到他的一片孝心就已病逝。媽媽也勸他「不要在留長髮」,但他認為一定也有同樣生病的人需要,就利用學校舉辦的兒童節活動,把留了四年的長髮捐出,幫助需要的人。學校共有18名師生參與兒童節捐髮的「公益活動」,今年的兒童節,對校園全體師生更具意義!

這個兒童節活動會發人省思,除了原來認為的「施比受有福」之外,它在全臺灣一片鬧哄哄的兒童節活動中,彰顯了幾點不同的兒童節意涵。

連結既有的兒童節內涵

首先,四月四日臺灣的兒童節可銜接蔡元培先生1934年解釋的兒童節意涵,第一個「四」字,即食、衣、住、行,他認為兒童的基本生活仰賴於家庭父母,這等恩情在將來成年後要努力回饋不能忘懷;第二個「四」字,即智、體、德、美四育,兒童需要鍛鍊自己的身體,培養讀書習慣,良善的做人道理,陶養怡然性情,就是智、體、德、美四種教育。所以兩個「四」,代表在四月四日兒童節勉勵兒童「感恩」、「透過學習深化自己」等寓意。

林姓學童將感念的心意化做日常的實踐,不管過程的難度如何,他具體做到「感念」、「回饋」、「類及他人」的舉動。這自發之舉雖屬於個人自主的善行為,卻又足以作為其他學童的表率。「兒童權利」在我們的文化裡,不僅要兒童彰顯「自主權」而已,而是能更深層表示「自主以助人」的用意。要能夠自主助人,則「透過學習深化自己」則更加重要。越有能力的人越能助人,而「學習」可讓有助人之心者培養更大能力。

接軌國際兒童節

另外,臺灣兒童節也可以接軌國際兒童節。國際兒童節起源二戰之時,德國納粹槍殺捷克一個村子所有十六歲以上的男性和全部的嬰兒。然後把婦女和近百兒童趕到集中營,多數兒童也在集中營死亡,這個事件受到了各國的譴責。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Women International Democratic Federation, WIDF)在1949年決定,每年的六月一日訂為國際兒童節。當時的時代背景是二次大戰後百廢待興之際,發起國際兒童節是要保障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以及致力改善兒童生活,兒童節主題是要求「基本權利保障」。

但到了2022年的今日,臺灣國民中小學的教育普及率已高達九成五以上,外加執行得力的「強迫入學委員會」追蹤已屆入學年齡而未入學的兒童,警察局少年隊協尋輟學兒童。臺灣還有優良的母嬰產前、產後健檢福利、醫療及健保制度。這個環境下,對絕大多數已經滿足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的兒童,他們在屬於自己的兒童節上還可以彰顯什麼「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