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醫護人員到超商店員,職場暴力該怎麼解?能預防嗎?

2021-12-25 05:30

? 人氣

職場暴力並不侷限於主管與同事之間,也可能來自服務的對象。(圖/Tumisu@pixabay/CC BY2.0)

職場暴力並不侷限於主管與同事之間,也可能來自服務的對象。(圖/Tumisu@pixabay/CC BY2.0)

職場暴力穿破人民生命與身體保障的圍牆嗎?職場孤鳥被歧視或被霸凌是命運鎖鏈嗎?從時間軸的社會現象觀之,暴力已嚴重侵犯工作權,甚至生存權。哪些職場比較會出現暴力?愛荷華大學「傷害預防研究中心」曾在2001年研究發現,便利商店員或計程車駕駛或深夜工作者都是高危險群。國內某醫學中心研究調查顯示,高達83.9%之護理人員曾經歷職場暴力。另有研究者發現,除了高頻率的暴力外,凡夜間、輪班、長工時、高體力負荷、工作無保障及無正義的職場等,都是加重的危險因子,都傷及受僱者身心健康(邊立中、鄭雅文、陳怡欣、陳秋蓉,2013)。更有專家學者發現護理人員在一年內曾遭受到身體或精神暴力者有70.6%,且精神暴力為身體暴力的兩倍,其中比率最高的是言語辱罵(鈕淑芬、李作英、蔡瑞貞、邢世俊、吳淑靜、高靖,2018)。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國內外職場暴力普遍存在,國際勞工組織通過了《關於消除勞動世界中的暴力和騷擾的公約》(第190號公約,2021年6月25日生效)與《關於消除勞動世界中的暴力和騷擾的建議書》,是勞動世界中阻止暴力與騷擾的國際行動基準(李英桃、魏賽偉,2021),它適用於公營和私營部門,彰顯人人都應擁有免於暴力的勞動世界,且防治職場暴力已為國際社會共同目標。

目前台灣還是常常傳出醫護人員在收受病患時,因當事人酒醉或情緒不穩而打、推、撞、踢或言語攻擊醫護人員,到現他們仍持續面對這樣的職場環境。再者,超商店員因規勸顧客配戴口罩,而遭受攻擊,甚至危及性命,相信這些只是社會中的冰山一角,許多醫療人員或服務業者,在面對病患或是顧客的同時也暴露在一定的風險之中。還有其他行業某些職場之霸權者捏造假資料或假訊息欺凌某種性別或某階級人員,也層出不窮,例如嘲笑諷刺請生理假或合法請假且已准假卻事後捏造非法情節,進行孤立、抹黑、使人邊緣化、打壓排擠,以行免職或不名譽調動之實。面對職場上惡意的肢體暴力或精神暴力,有解嗎?或只能隱忍呢?

所謂職場暴力係指工作人員在其工作相關的情境之下所遭受的虐待、威脅或攻擊,不限於主管與同事之間,也可能來自服務的對象,例如醫護人員面對病人、家屬,超商店員面對來店消費的所有顧客之風險,或職場內權力濫用與不公平之處罰。不論言語冒犯或實際的攻擊皆屬於暴力行為,都會危害到工作者的心理,產生害怕及焦慮,以致躲避人群或被侮辱離職,甚至自殺。因此,侮辱貶損勞動者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的禁止行動與喝止,刻不容緩。

為避免醫護人員遭受更多不可預測的攻擊,許多醫療院所也加強保全人力,以應付突發的暴力突襲。另起於規勸配戴口罩致遭受攻擊的超商店員事件,也引發各超商聲明員工應以自身安全為最優先的考量。外界也建議夜班時段能加派人力,不讓店員獨自面對可能的暴力行為,但人力支出考量之下,要真正落實的確有難度,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做什麼?職場暴力除了被動性的預防,能有主動積極性的措施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