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專欄:人類對通膨與失業的認知有限─菲利浦曲線的百年演變

2021-11-05 07:10

? 人氣

20200321-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大賣場貨架上許多商品都被搶購一空。(盧逸峰攝)

20200321-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大賣場貨架上許多商品都被搶購一空。(盧逸峰攝)

經濟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物價與就業的關係就是一條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這條曲線隨著時代的演進呈現不同的面貌。最近幾個月來,美國物價狂漲,經濟復甦也越來越緩慢,菲利浦曲線的走向再度引起大家的興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負斜率的菲利普曲線

菲利浦曲線的提出源自於紐西蘭統計學家威廉·菲利浦於1958年研究英國近百年(1861-1957)的總體經濟數據,畫出的一條表現通膨率與失業率關係的曲線。當時因通貨膨脹的數據難以取得,於是以名目工資的成長率來代替通貨膨脹率。

菲利浦曲線表達通膨率與失業率呈反向變動的關係,也就是彼此有替代的效果。其中的道理在於通膨率高時,廠商產品往往可以隨市價調整賣得好價錢,而工人的薪水調整比較慢,廠商就有意願雇用工人來生產,所以可以降低失業率。而失業率高的時候,薪資水準降低,也引導通膨率走降。因此就經濟直覺而言,失業率和通膨率之間存在反向變動的關係。

菲利浦曲線的偏移

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起因於中東重要產油國突然減產,導致油價飆漲、衝擊全球,造成球經濟成長大幅衰退。貨幣學派的傅利德曼、及費爾普斯認為當工人和企業開始預期通膨上升時,菲利浦曲線逐漸向上移。特別在通膨持續多年,工人和企業在薪酬談判中會考慮進通膨傷害,令工人薪酬和企業成本加速上升,這更引導通膨惡化。穩定和負斜率的菲利浦曲線就不存在。

換句話說,一旦一般大眾形成對通膨率產生預期,則傳統的菲利浦曲線將伴隨預期通膨率的上升而右移,伴隨預期通膨率的下降而左移。這就是考慮預期通膨率之「擴充的菲利浦曲線」。

傅利德曼所代表的貨幣主義更認為,「通貨膨脹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因為發行過多貨幣。」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過多則造成通貨膨脹,過少則造成通貨緊縮。在短期,貨幣供給的變動雖然能夠影響實際經濟狀況,例如就業;但在長期,它能影響到的只有通貨膨脹。

垂直的菲利浦曲線

若政府不斷以擴張政策降低失業率,最終物價必在預期心理下而上升,失業率並未改變,只讓物價持續的上升而已。這就形成長期的菲利浦曲線,一條垂直線,表示失業率與通膨率在長期並「無替代」的關係。

這時的失業率,一般認為就是自然失業率,是勞動市場達到均衡,實現充分就業時的失業率。當時自然失業率與理性預期假說結合加上動態分析,就演變成理性預期學派或後來一般叫做新興古典經濟學派 (New classical economics)。該學派主張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與貨幣主義不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