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學家說8小時工作制太落後,工會主席卻打臉,比起縮短工時,補薪水更實在

2017-12-01 06:20

? 人氣

當兩岸三地還將拚搏掛在口邊,日本甚至不時傳出過勞死新聞,西方社會已著手顛覆傳統工作模式,讓人為生活而工作,而非為工作而生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早前先有瑞典實驗縮短工時,現時再有歐洲國家高呼推翻8小時工作制。只是沒想到,這個想要鬆縛工時概念的國家,竟是以做事死板而「聞名」的德國。

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近日批評,8小時工作制已經過時,應從基本上放寬對所謂「正常工作日」的定義。委員會主席Christoph Schmidt接受德國「世界報」訪問時直言:「那種『一天的工作,是從早上喝杯咖啡開始,直到(黃昏)離開公司時結束』的觀念,已經落伍了。在德國,保障工人的立法是有效的,但部分法例並不適合我們的數碼工作環境。」

無可否認,8小時工作制確實歷史悠久。18、19世紀交界,8小時工作制在Bosch及Bayer等德國企業實行。到了1918年,此制被定為規範。現時德國的工時法規定,除了例外情況,僱主不得要求員工每日工作逾8小時,僱員工作6小時後能小休半小時,工作日之間至少有11小時休息。

但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認為,這對僱員來說太過限制。在委會員上周發表的年報中,多名經濟專家呼籲將最高工時由每日8小時改為每周48小時,並對兩班之間至少要有11小時休息的規定作出更多寬限。惟他們與瑞典人「英雄所見略同」,並不鼓勵直接縮短工時,認為「在人口結構變化以致熟手技工愈發短缺的問題上,這種做法並不適合」。法例上的工作時數,跟實際工作時數往往差天共地。

(圖/*CPU提供)
法例上的工作時數,跟實際工作時數往往差天共地。(圖/*CPU提供)

有些人批評討論不切實際,指德國人根本沒有工時過長的問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去年就估計,德國平均每名僱員的全年工時,不只較其他成員國要少數小時,甚至有穩步下降之勢。但這僅能作為參考,畢竟很多變數都足以影響平均工時的統計,以及國家之間的比較。更何況,職場數碼化對實際工時的影響,以及僱員是否為之高興,這些都仍未弄清。

雖然任何人都會同意,數碼通訊方式讓僱傭雙方都更有彈性,決定在何時何地工作,但手機的無遠弗屆,再加上電郵及社交媒體,意味僱員理論上能隨時on call。而這樣在家裡、餐廳及車廂等公司以外的地方辦公,卻佔用了名義上的工餘時間。德國工會聯合會去年的研究顯示,46%受訪者表示數碼化意味著工作量增加,而認為數碼化令生活更加方便的,則只有9%。

事實上,法定的工時上限與真正的工時總數,往往是差天共地。德國聯邦統計局表示,去年德國人受薪加班7.72億小時,無薪加班則多達9.47億小時。再者,標準統計及法定上限都不適用於自僱人士,而他們共佔德國勞動力的10%。德國聯邦統計局就指出,去年逾半數自僱人士每周工作超過48小時,周末也沒有休息。

多個僱主聯會承認,很多德國人的工時超出法例上限,但他們認為問題源於勞工短缺。關注勞工福利的人士則為無薪超時之多而震驚,德國工會聯合會主席Reiner Hoffmann甚至形容:「10 億小時無薪加班——這不過是僱主對僱員的『薪酬盜竊』(Wage theft)。」對上班族而言,在討論工時長短之前,先搞定「超時補水」似乎更加實際。

文/ANN WONG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Cup(原標題:德國經濟學家:8小時工作制太落後)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