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醫界找解方 低腹敏飲食緩解症狀

2021-04-20 18:20

? 人氣

419世界腸躁症日醫界齊呼籲,從左至右分別為台北榮總內視鏡中心 王彥博醫師、國泰綜合醫院 洪志聖主任、台中榮總 張繼森前副院長、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 盧俊良理事長、台大醫學院 曾屏輝副教授以及台北榮總 吳柏姍營養師。

419世界腸躁症日醫界齊呼籲,從左至右分別為台北榮總內視鏡中心 王彥博醫師、國泰綜合醫院 洪志聖主任、台中榮總 張繼森前副院長、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 盧俊良理事長、台大醫學院 曾屏輝副教授以及台北榮總 吳柏姍營養師。

4月19日是世界腸躁症日,台灣約有數百萬人罹患腸躁症,且長期反覆或交替出現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對學習及工作效率,醫療資源的耗用,和生活品質都造成莫大的影響。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特別在419世界腸躁症日,集結醫界為腸躁症病患發聲爭取治療腸權引進新藥,也提醒病患可與營養師討論低腹敏飲食,並同時注意精神心理健康等整合性治療,以提升生活品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腸躁症三大問題推廣待加強

大腸激躁症,簡稱IBS腸躁症,全球有10%人口(近七億七千萬人)為腸躁症所苦,推估台灣盛行率約為10~20%。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教授指出,台灣醫療水準在國際間實屬先進,但在腸躁症的藥物治療卻是落後歐美日等國,目前國際已經有10餘種的腸躁症新藥治療,台灣卻一直遲遲尚未引進,也讓腸躁症的病患苦於無新藥可使用的困境、醫囑性不佳,造成浪費醫療資源。盧俊良理事長特別於世界腸躁症日指出影響台灣腸躁症治療不佳的三大問題: 1)  病人對疾病了解不足,影響就診與治療 2) 國外新藥未引進,不能提升治療成效 3) 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推廣待加強。

腸躁症治療趨勢需整合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視鏡中心王彥博主治醫師觀察國際治療趨勢發現, 腸躁症的治療已經從單一科別進展到整合藥物治療、低腹敏飲食、生活型態改變、精神心理治療四大面向。

其中近年來國際討論甚多的低腹敏飲食也是很新的飲食治療方式。根據2017年的低腹敏飲食研究,發現西式飲食模式(即高脂肪、高糖飲食、鹹味小吃,如:蛋糕、餅乾、糕點、甜味飲料、薯片等)與引發腸躁症症狀有最大關連。外國亦有研究更指出過量咖啡因、甜食、含糖飲料的飲食習慣提高罹患腸躁症的風險;而在低腹敏蔬果的研究上,在近期美國研究顯示,慢性便秘型患者每天食用2顆綠色奇異果,持續4周後的結果相較於每天食用黑棗或是車前草的患者,其成效相當,且在腸道運輸時間上,減少將近2成的時間。

壓力與飲食常是誘發腸躁症的原因,王彥博指出: 目前國際腸躁症的治療方式是以整合醫療模式進行,未來治療腸躁症的方向為:低腹敏營養師、腸胃醫生及腸胃精神醫生整合治療,以達到最佳治療成效。

低腹敏飲食改善症狀 營養師教你怎麼吃

澳洲蒙納許大學在低腹敏飲食的研究顯示,86%腸躁症患者採行低腹敏飲食後整體症狀獲得改善;2017年英國研究指出,至少有10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50-80%的腸躁症患者在實施低腹敏飲食後,腹脹、腹瀉等腸胃道症狀獲得改善;由於亞洲飲食與西方飲食習慣不同,在亞洲人的研究顯示低腹敏飲食同樣有68%的病人改善腸胃症狀。

低腹敏飲食如胡蘿蔔、木耳、奇異果、番茄、小白菜、油菜、茄子、薑、蔥綠及秋葵可改善症狀。
低腹敏飲食如胡蘿蔔、木耳、奇異果、番茄、小白菜、油菜、茄子、薑、蔥綠及秋葵可改善症狀。

經蒙納許大學通過認證的低腹敏營養師吳柏姍指出:腸躁症患者實施低腹敏飲食確實有助於緩解腸胃道不適狀況。衛教腸躁症患者選擇低腹敏食物,需要有讓患者方便易懂的工具,可查詢食物中腹敏成分多寡與可食份量,澳洲蒙納許大學研發低腹敏飲食APP,幫助患者容易查詢低腹敏的食物,例如奇異果、草莓、鳳梨也都是經低腹敏認證的水果。然而,實施低腹敏飲食需要經過專業醫師與營養師嚴謹控管,也不適合長期進行,以免造成營養失衡等問題產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