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情緒陪伴不等於社工服務

2021-04-15 06:00

? 人氣

聆聽與陪伴可能是社工師必要的技能,但單純的聆聽情緒陪伴並不符合「社工」的專業定義。

聆聽與陪伴可能是社工師必要的技能,但單純的聆聽情緒陪伴並不符合「社工」的專業定義。

近期一位臺灣大學社工所學生,以從事社會實驗的心態,於2021年初開始經營「出租孟孟」臉書粉絲專頁。她希望利用自己的社工專長和人格特質來提供情緒勞動給需要的人,並增加自己的收入,也想藉此幫社工們發聲,呼籲社會重視社工的薪資與回捐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從「出租孟孟」在「出清(臺大面交)」與「臺大學生交流版」等社群網站平臺積極地宣傳自身服務後,許多議題像是「社工價值的定義」與「是否有違背社工倫理」等,如雨後春筍般地逐漸浮上檯面,引起社工師們與師生們的熱烈討論。孟孟認定的社工價值有「以人為本」、「尊重多元差異」、「關懷弱勢權益」及「追求社會正義」四大面向,並認為單方面要求社工系學生成為更好的人,卻不努力讓社會變得更好,恐怕有捨本逐末之嫌。

然而,其提供的諸多服務如「家教課輔伴讀」、「單純陪伴傾聽,給予適度回應」、「男性基本穿搭、約會互動禮儀」、「陪聊天、陪吃飯、陪讀書、陪逛街、陪就醫、陪洗牙、幫慶生、陪見家人」及「皮膚保養心得交流」等,是否符合其所定義的社工價值?此些服務是否適合以社工之名來提供?筆者認為有待商榷。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理事長、臺灣師範大學的游美貴教授於接受採訪評論此事時,即闡述社工價值為:「被訓練去幫助個人、群體或系統,協助遇到困難的人回到正軌。」且社會工作養成教育又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大區塊,前者係將服務直接輸送到個人或家庭;後者則從系統或結構性改變著手,由個人或群體進行倡議或倡導,最後促成政策的改變。她更提到出租孟孟是以社工所學生之名,但提供每個人都可以做的服務,許多社工系所學生會認為社會工作的範圍不僅止於「陪聊天」、「陪吃飯」或「陪逛街」,且更重要的應該是服務的「對象」而非方式,因此出租孟孟的行為恐怕不符合社工價值,也不會被定義成為提供社工服務。

社會工作者的工作是在處理社會上各式各樣的衝突,服務的對象不會因為種族、性別、性傾向、族群或生存地區而有所差別對待。透過社工養成教育、結合群體力量,呼籲法律及政策有所改變以落實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是社工者們不斷努力的目標。且隨著時空背景推移,多元、新興的社工議題不斷發展而出,導致社工教育亦隨之演進,當今社工教育除了加強危機的處理與應對,也重視在災難現場接住傷者或家屬的負面情緒,同時協助當事人各路資源的連結,並針對問題設計出應對方案,絕非單純地提供陪伴服務而已。

雖然社會上仍然有人將「社工」與「無償志工」劃上等號,但經過多年的倡議與宣導,社會大眾已逐漸認知「提供幫助並非無償」的觀念,我國社工的低薪問題也因此開始浮上檯面。若單純地將社工服務與情緒勞動做連結恐怕有欠周全,畢竟社會工作從來就不僅止於處理情緒方面的事務。因此若說出租孟孟所提供的陪伴服務算是社工價值或社工服務,似有誤解,且恐怕有誤導社會大眾「社工服務等於情緒勞動」之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