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專文:從民主價值與戰略思維談總統直選在台灣

2017-09-30 06:50

? 人氣

毛澤東於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一場「十年浩劫」,不僅使中國大陸內部陷入動盪不安之中,更使海峽對岸的台灣望而生畏、畏而遠之。1978年,鄧小平第三次復出,雖提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號召,但仍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而1989年又爆發天安門事件,北京「黑雲壓城」。對一向以堅持自由、民主、人權、公義為普世價值的台灣民主工作者而言,視戒嚴時期國民黨的總統府有如日治時代的總督府,而中共的一黨體制卻比國民黨的總統府、日治時代的總督府,都更有過之,文革與「六四」的陰影更有如泰山壓頂。從民主理念、普世價值到現實政治的發展與教訓,自然都驅使1990年代台灣民主工作者對中共採取一種疏離與戒慎恐懼的態度。這應當也是民主大憲章研究小組大多數成員的基本心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89年6月4日,六四天安門事件(美聯社)
從理念、普世價值到現實政治的發展與教訓,都驅使1990年代台灣民主工作者對中共採取疏離與戒慎恐懼的態度。這也是研究小組多數成員的基本心態。(資料照,美聯社)

基於這種心態,研究小組成員對兩岸主要的思考,便是如何確保台灣的安全與兩岸的和平,乃首度提出「相對政治主權的概念」,其具體條文為:「台灣和中國大陸應以和平、平等、共存、互惠原則,相互尊重雙方國民主權與各該轄區內統治權之完整。」這是研究小組基本的共識,也是最大公約數,其餘3個條文,可說是「相對政治主權概念」的延伸,基本上,也反映出研究小組成員「防守」與「疏離」的心態。除此之外,《實錄》對兩岸討論的重點僅在文字的修正及技術層面,對中國大陸實況與未來可能的發展,反而著墨不多,甚至可說幾乎沒有。不過在討論過程上,張俊宏曾提到:「在與中共交流漸趨頻繁之後,若有可能我們可影響大陸……我們怎樣去面對這種情況,採取何種態度、行動?關於這些問題,我們究竟需不需要在大憲章中先預留空間,以便將來能處理這些問題?畢竟未來的局面將如何發展,我們並不知道。」傅正也說過:「我並非主張統一,而是站在國家作為一個工具的觀點來考慮,如果統一有利於台灣人民,為何不統?換言之,如果獨立對於台灣人民有利,則為何不獨立?在兩岸關係越趨複雜之後,以後的變化難逆料,故我較贊成預留空間,而不是把路都先堵死了。」

就《實錄》所載,研究小組幾乎未曾客觀而認真地探討中國大陸的現狀與可能的發展,甚至未曾將中國大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當作議題來討論,也就是說,對中國大陸議題幾乎視而不見,可以不予理會。這種戰略思維的不足,導致1990年代的台灣民主工作者對中國如何崛起,為何崛起得如此之快,幾乎無法作出正確的評估與掌握,而陷入被動與主觀。經過20多年的世事滄桑,隨著台海兩岸情勢的消長易位,當中國大陸正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綜合國力大國的姿態,縱橫於世界舞台之間,面對此情此景,傅正所說「以後的變化難逆料」,張俊宏所說「畢竟未來的局面將如何發展,我們並不知道」,更不禁要引人深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