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君觀點:國民黨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2020-10-07 05:50

? 人氣

筆者認為國民黨身為在野當應有被討厭的勇氣,不要為追求主流民意而失去靈魂。圖為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資料照,蔡親傑攝)

筆者認為國民黨身為在野當應有被討厭的勇氣,不要為追求主流民意而失去靈魂。圖為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資料照,蔡親傑攝)

最近一份偏綠民調顯示,國民黨在年輕世代20-39歲的支持率只有大約7%。這個數字如果將機構效應列入考量,大約可以再多個三趴,但是總體而言,殘酷的事實是,年輕人支持國民黨的比率偏低,這也揭露了國民黨可能被新世代拋棄的危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民黨被年輕人討厭,和「中國威脅論」有密切關係。中國近年快速崛起,威脅到歐美國家利益,加上狂人川普的單邊主義,以及新冠肺炎擴散蔓延的影響下,許多國家紛紛加入美國領導的反中浪潮。「親中」儼然成了政治不正確、令人可恥的賣臺行為。因此,當國民黨仍堅持「九二共識」神主牌位時,自然被對手貼上「中共同路人」的紅標。但是,亟欲擺脫親中的「九二共識」 路線,國民黨卻找不到新的中心思想論述來重新定位自己。

從「反共」變「親中」,認知錯亂?

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國民黨在兩蔣時代堅持「反共」,現在卻變成了「親中」?

若撇開政治外交策略考量,單從歷史文化情感角度來探討,這樣的改變是因為臺灣和中國大陸在中華文化上的認同改變了。

從李登輝1994年實施教改,鼓勵本土化,直到陳水扁執政和蔡英文的親美抗中,一脈相承,秉持去中國化路線。這二十多年來,教改除了將中國歷史與臺灣史分開編撰,且授課時數和課本內容大幅刪減,還刻意省略巨觀歷史脈絡,而偏重某些微觀本土歷史事件。然而,歷史就是文化的奶水。當切斷了臺灣與中國歷史的臍帶,中國成為「他國」 甚至「敵國」,年輕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自然低落如江河日下。

反觀這二十年,對岸的中共卻逐漸從文化大革命鬥爭知識份子、破壞中華文化後的廢墟中慢慢覺醒,政府帶頭號招重建傳統價值、宣揚中華文化。臺灣本來是中華文化的捍衛者與傳承者,但是現在這個地位已經慢慢被中國大陸取代。在這樣的時空轉換下,許多認同熱愛中華文化的國民黨員,一方面看到臺灣近年用各種「轉型正義」,以近乎「台式文革」的手段與中華文化切割,一方面卻看到中國起飛,中華文化在對岸被發揚光大,內心的確充滿矛盾情感。

20200511-婦聯會11日舉行「搶救婦聯會,民主向前行」活動。(顏麟宇攝)
婦聯會被宣告解散等「轉型正義」政策,被筆者比喻為猶如「台式文革」。(資料照,顏麟宇攝)

「反共」、「親中」都不是國民黨的核心價值

國民黨似乎一直在「親中」九二共識的老派與「反共」的青年軍之間糾結,找不到核心立場。一個政黨組織如果沒有中心思想和奮鬥的核心價值,其實並沒有集結為組織的必要性。國民黨若要持續生存,應該要找到永續核心價值和中心思想才行。然而「親中」、「反共」的概念並非一個適合永續經營的中心思想,因為政治本來就沒有永久的敵人或朋友。共產黨的路線會隨領導人更迭而有所改變。共產黨可以是敵人,也可以是朋友。國民黨身為中華民國的開國政黨,理當視捍衛中華文化與中華民國存亡為己任。也就是說,國民黨和民進黨區隔的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應該是「一個中國」、「捍衛中華文化」和「守護中華民國」。當中共對臺灣文攻武嚇,威脅中華民國安全時,我們理當站出來對抗。當中共願意和平共榮,一起捍衛中華文化時,我們理當與其友好親善。如果和平統一是國民黨的長遠願景,那麼當中國願意與我們真誠的和談友善時,「親中」何錯之有??反之,如果中國處處打壓中華民國國際生存空間,以武力威脅中華民國,「反共」何懼之有??當然,國際局勢錯綜複雜,中共經常是一手給經濟懷柔,一手施以政治高壓。那麼國民黨理當在「捍衛中華文化」和「守護中華民國」的核心原則下,謹慎以對,保持靈活的應對空間。然而現在的國民黨處於極度尷尬的困境,既害怕被扣上「親中賣臺」的紅帽子,又害怕表態「反共」對抗中國的武力威脅。既不願意被深藍急統老人綁架,又無法吸引年輕人認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