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中國台灣」會不會是「十月驚奇」的主角?

2020-09-27 05:30

? 人氣

隨著美國大選投票日逼近,國際媒體正繞著「十月驚奇」主題七嘴八舌,「十月驚奇」白話說,就是為勝選作弊搞事,而美國之音(VOA)選擇了中國議題進行分析,台媒則集中關注中國議題裡的台海危機。(資料照,AP)

隨著美國大選投票日逼近,國際媒體正繞著「十月驚奇」主題七嘴八舌,「十月驚奇」白話說,就是為勝選作弊搞事,而美國之音(VOA)選擇了中國議題進行分析,台媒則集中關注中國議題裡的台海危機。(資料照,AP)

隨著美國大選投票日逼近,國際媒體正繞著「十月驚奇」主題七嘴八舌,「十月驚奇」白話說,就是為勝選作弊搞事。在若干搞事議題裡,美國之音(VOA)選擇了中國議題進行分析,台媒則集中關注中國議題裡的台海危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無論用什麼角度看「中國台灣」這個詞,此兩者在美國眼裡是分不開的,「台灣」在美國大選中毫無意義,「中國台灣」才有意義。

蔡英文(中)在官邸宴請柯拉克(左),並請張忠謀(右)坐陪。(翻攝自Tsai Ing-wen Twitter)
作者認為,無論用什麼角度看「中國台灣」這個詞,此兩者在美國眼裡是分不開的,「台灣」在美國大選中毫無意義,「中國台灣」才有意義。(資料照,翻攝自Tsai Ing-wen Twitter)

九月驚奇-沒有海峽中線 

在「十月驚奇」沒有上演前,台海發生「九月驚奇」。解放軍在台海「大解放」,回應美國務院次卿克拉奇躡手躡腳訪台。「沒有海峽中線」堪稱近年來大陸最醒目的戰爭訊號,因為它非常清晰具體,同時也很有「未來感」。

對於驟升的台海緊張,水面下的台灣真實民情淡定如常,風強雨驟混無感,水面上的政媒反應比較強烈,浪高兩米就當四米炒作,也算賣力應景。

一般性的政媒反應,不脫「台灣加油」模式,諸如:唱衰共軍,內鬥避戰論,放大若干西方國家的反中言行,吹噓台灣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台美關係大躍進等等。這些輿論活動,雖有一點集體主義的樣子,但一對照淡然處之的民情,就顯得過激違和,擺不出同仇敵愾的架勢。

反倒是大陸民情,將這架勢擺好擺滿,準備戰鬥。

在台灣菁英階層,長久以來的思想矛盾仍頑固地主導台海問題的觀點,即一方面希望台美關係高度向好,又懼怕其後果,一方面不爽遭到壓迫,又不敢旗幟鮮明地主戰,在情緒與理智之間拉鋸。

美國國務次卿柯拉克(前右一)訪台,是美國突襲台灣,而台灣官方俯首聽訓。(外交部提供)
在台灣菁英階層,長久以來的思想矛盾仍頑固地主導台海問題的觀點,即一方面希望台美關係高度向好,又懼怕其後果,一方面不爽遭到壓迫,又不敢旗幟鮮明地主戰,在情緒與理智之間拉鋸。圖為美國國務次卿柯拉克(前右一)訪台。(資料照,外交部提供)

這種矛盾,沒有起到積極作用,直面與對岸共同尋求化解危機之道,反而順理成章地孵化出一個「龜縮方案」 -那麼我們當刺蝟吧 -而這是情緒戰勝理智的又一樁愚念。

當刺蝟的先決條件,是美國得「遞刺」,給予以往不能給台灣的承諾或武器。在中美對抗的當下,不是不可能,因為美國一向希望台灣能自保,以免戰火燒到自己。問題是,尺度怎麼拿捏?

這一題我就問菁英們:美國若說要給台灣中程導彈,台灣敢收嗎?

如果答案是「不敢」,那所有「台灣加油」與「台美恢復邦交」等等的主張,都幼稚可笑,想當刺蝟都不合格。更何況,這一題還有「前題」:美國敢給嗎?

唯有從這個角度切入,才劃得出「沒有海峽中線」事件的重點,只要台灣缺乏終將一戰的覺悟與準備,嗆「有海峽中線」毫無意義。南北韓的「38度線」是紮紮實實,清清楚楚的,因為雙方都敢為了捍衛這條線而戰,也始終不放棄攜手抹掉這條線而統一的可能,更重要的,「38度線」是國際共識,也可說是明確的大國角力線。

沒有捍衛某條線的意志,實力,與作為,就沒有那條線。

對大陸而言,發出「沒有海峽中線」的訊號,意在回應美國,想將台海問題從「戰略模糊」搞成「戰略清晰」的後果,大家要坦誠以對嗎?「沒有中線」就是戰略清晰。再醞釀一段時間,看看「戰略清晰」對誰比較不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