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共享單車ofo到美國的Uber,共享經濟在疫情之下是危機或轉機?

2020-07-18 06:50

? 人氣

中國ofo共享單車(翻攝ofo官網)

中國ofo共享單車(翻攝ofo官網)

你應該知道的是:過去,曾有一度在中國掀起了共享單車熱,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其市場競爭樣態,但好景不常,在中國地方政府規範投放數量後,「以投放量取勝」商業模式旋即宣告失敗。而後,共享微行交通的概念,輾轉在美國本土深耕,轉化為共享電動單車與滑板車。

而今年,看似因疫情導致許多產業飢寒交迫的時刻,中國的「青桔單車」和美國的「Lime」又迎來了新一輪鉅額投資,其原因到底為何?投資人為何持續看好?本文帶您從發展的時序脈絡瞭解究竟。

2015~2018年:被資本決定成敗的過去

中國為主流市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曾有一個時期,不論是「共享經濟」還是「共享」相關的產業風生水起,榮登各大媒體報章討論度第一,特別是以代步單車為主的共享模式更在2016年的中國到達鼎盛。依據當時的《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指出,2016年底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用戶高達1,886萬人,且出現30多家共享單車品牌,其中又以「摩拜單車」和「ofo」這兩家佔據八成以上市場,因投資人追捧跟投,中國整體公司市值甚至衝破10億美元,『共享單車是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說法也標示著許多人對這個產業的未來前景有著美好期待。

中國ofo共享單車(翻攝ofo官網)
中國ofo共享單車又被稱作「小黃車」。(翻攝ofo官網)

然而好景不常,街上五顏六色的各路單車,先是因中國政府聯合十部會發布了《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指導意見》,使共享單車的營運成本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玩家選擇退出市場。而此時,市場上兩大巨頭「摩拜單車」和「ofo」因資本融資金額越來越龐大,投資人對公司發展的期待也就越來越深,擾亂了既定的發展節奏與規劃,開始粗暴地砸錢造車、圈地,採用以量取勝的方式,誓言攻佔每一處城市的街口。最終,租賃營收不敵製造、倉儲與營運成本而失敗收場。摩拜單車於2018年4月被餐飲外賣網「美團」以37億美元收購,12月底創始人胡瑋煒也宣布辭去執行長職務,原有的30%員工遭到裁員;而同為中國共享單車大老的ofo,從2018年12月就出現用戶難以取回押金的狀況,全中國有高達1,200萬人排隊等著退款,不單是服務品質下降,單車損壞、租不到車的現象頻傳,2019年6月天津法庭更裁定該公司無資產能償還3,600萬美元的巨額債務,幾近破產邊緣。共享單車就在這短短四年間,中國滿街的「橙黃」紛呈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滿坑滿谷的單車墳場,景象驚人。

2017~2019年:因地制宜

美國市場

在美國市場當中,過去主要以有座樁的城市共享電動車為主,而來自中國的「ofo」和「摩拜單車」則相繼在2017年6月及9月以無座樁的共享模式插旗美國市場,從西雅圖、華盛頓特區,逐步擴張到聖地牙哥等30個主要城市,但有中國本土「以量制勝」的投放亂象作為借鏡,美國地方政府早在插旗時就與兩大巨頭制定了詳細的入駐限制,無法如法炮製中國成功模式的結果,很快地,不到一年的時間,摩拜單車和ofo就於2018年4月及7月在美國市場畫下句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