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正理專文:鄧小平與戈巴契夫的改革開放之路

2020-07-18 05:50

? 人氣

鄧小平當年致詞時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說法,但在外國人看來,「新中國」無疑已有資本主義的色彩。(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鄧小平當年致詞時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說法,但在外國人看來,「新中國」無疑已有資本主義的色彩。(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中國農村的改革

鄧小平主政前,中國農村裡有八億人口,五萬多個人民公社,每人平均年收入只有七十五美元,都一樣赤貧。一位新華社記者到安徽省鳳陽縣採訪,看見十戶農家有四戶沒有大門,三戶沒有桌子;一家十個人只有三個破碗,六條棉褲。鄧小平早在大飢荒時就已支持劉少奇、鄧子恢搞過「包產到戶」,這時為了要迅速取得改善,自然是決定再走老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實際上,鄧小平手下的兩名大將萬里和趙紫陽從一九七七年起已經分別在主政的安徽及四川兩省開始試行包產到戶,或允許農民經營副業。許多農民很快地翻身,民間因而流傳一個順口溜:「要吃米,找萬里;要吃糧,找紫陽。」鄧小平後來將兩人都升任為國務院副總理,萬里主管農業,趙紫陽負責經濟體制改革。不過由於仍有很多地方幹部的思想還停留在「農業學大寨」,鄧小平並沒有強制全國各地都要搞包產到戶。但地方領導再怎麼保守,最終也擋不住農民強烈的要求,只能順著浪潮走,改革於是加速。

一九八二年一月,中共中央發布第一號文件,允許農民自由選擇各種責任制。中國五萬多個人民公社自此逐漸解散,改為鄉、鎮政府,人民公社下屬的生產隊改為村民委員會。但也有少數公社不肯解散。過了三十年,全國只剩下一個人民公社,位於河北省晉州的周家庄。

20200103-四季青人民公社。(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鄧小平主政前,中國農村裡有八億人口,五萬多個人民公社。(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比起農業來說,工商經濟的改革就複雜多了。由於中共過去的經驗明顯不足,鄧小平決定派國務院副總理谷牧於一九七八年五月率領一個龐大的代表團到國外考察。谷牧回國後,建議引進外資及技術。中共中央於是開始規劃相關的措施。但在其間也因為經驗不足而發生混亂脫序的現象,以及保守分子要求踩煞車的情形。以下分別敘述。

設立經濟特區,引進外資及技術

一九七九年七月,中共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地試辦「經濟特區」。被選定試辦特區之一的深圳這時正發生人民偷渡到香港的大逃亡潮,其原因是兩地人民收入差距太大。香港的人均所得已經接近四千美元,是中國的十幾倍,所以只要偷渡到香港,就算做苦力,每月也能賺到一、兩百美元,等於在家鄉全年的收入。中國派軍警持槍在邊界日夜攔阻,每天也還是有數以百計的人偷渡到香港。港府只好出動巡警捉捕偷渡客,送上卡車,立即遣送回廣東。偷渡客全都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這樣的畫面每天出現在世界各國的電視和報紙上,對英國和中國都造成極大的壓力。中共中央只得同意深圳發展「邊防經濟」,養豬、雞、鴨、魚,種菜、種果樹,就近供應香港市場。香港也有人接受招商,到深圳辦工廠。不到兩年,深圳人民大多已經富裕起來。珠海、汕頭、廈門的發展雖然沒有像深圳那樣快,也取得不錯的成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