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渡過缺水危機,水利署做對的五件事

2017-05-02 06:50

? 人氣

石門水庫乾旱後降雨(資料照/方炳超攝)

石門水庫乾旱後降雨(資料照/方炳超攝)

今年從冬到春,雨量大幅減少,南部更是滴雨難求,原以為又要像前年一樣,展開一場抗旱大作戰。沒想到一直到3月才開始一階限水,4月底限水不但沒有進一步擴大,中北部反而還解除了,這有些出乎意料。水利署今年抗旱跟過去有什麼不同,為何能讓人民「無感」渡過缺水危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主要有兩個原因:精緻管理、改變觀念。舉例來說,過去的抗旱觀念是「超前佈署」,這樣做的好處是,寧願多一點準備,也不要冒著水庫見底的風險。

但相對地,民眾也要跟著要提前節水,農民更是首當其衝,枯水期還沒開始,早早就被休耕。2015年大旱時,才2月底全國八個地區就開始二階限水,4月8日起石門水庫進入三階限水,分區輪流供水近一個月。

今年各地限水一覽表。
今年各地限水一覽表。

今年水利署的觀念改變了,超前佈署雖然有其必要,但也不能過度反應引起恐慌,而是在不缺水的最大限度下,透過更細緻的管理,做好出水總量管制、區域調度,嚴格控制每一噸水的使用去處,採取對民眾影響最小的措施。而這次能安然渡過缺水危機,水利署至少做對了以下五件事:

一、跨區調度、嚴格總量管制

桃園石門水庫是缺水的指標站,本身負擔已經很重,還要供給新北市板新用水。為此桃園、新北兩位市長,不時為了該不該支援新北用水互相喊話。今年水利署採取幾項措施,不但減緩石門水庫的壓力,也平息了紛爭。

一是,減少石門水庫支援新北板新地區,改由台北市自來水處來支援,最高每天支援63.7萬噸,達到史上最大量。另外採取嚴格的出水總量管制,打折供應灌溉用水,也請農民多用回歸水及埤塘水。

2月21日水利署第一次抗旱會議,當天盤點石門水庫蓄水率是六成,兩個月後、4月28日第三次抗會議,石門水庫蓄水率也是六成,表示這段期間這兩個措施已奏效,石門水庫也很難得,在春季能維持這麼長時間的平衡。

石門水庫一景。(盧逸峰攝)
石門水庫一景。(盧逸峰攝)

二、不強制休耕,改推節水獎勵

過去每當發生枯旱,第一個措施就是休耕,2015年枯旱才剛開始,水利署就宣布4萬多公頃休耕,引發農民抗議。這種方法也許最省水,但無差別、讓農民沒有選擇的休耕及補償方式,對農民的影響也最大。

今年水利署改變做法,沒有強制休耕,而是推動局部地區一期稻作自主休耕,原有的休耕補助之外,再加節水獎勵,讓農民自己選擇,不但更合理,也減少農民反彈。長期而言,應鼓勵農民在缺水期改種省水作物。

三、工業提前節水,不等限水時才強制

工業限水部分,過去都要等到二階限水了才啟動,而且只有每月用水一千度以上的大戶才會被限到。工業用水量龐大,一些缺水地區甚至占水庫出水量三、四成,只要省下5%,就有助於舒解枯旱。而且依過去經驗,工業限水5%,對工廠幾乎沒影響,為什麼不能請工業提前節水?

這次水利署就是這麼做的,在水情還正常時,就跟工業局、科技部、地方政府合作,請工業啟動自主節水,水利署盤點工業約節水3%。民生用戶也節水1、2成。水利署長賴建信說:「讓節水常態化是一直在努力的目標。經過大旱,社會普遍已有節水意識,有助於逐步建立節水型社會。」

曾文水庫人工增作業。(資料照/經濟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
曾文水庫人工增作業。(資料照/經濟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

四、掌握鋒面機會,實施人工增雨

今年的人工增雨應該是歷年來最密集的一次。水利署與氣象局建立合作平台,一有鋒面消息立刻啟動人工增雨作業。人工增雨要有效,必須掌握鋒面到達時間、風向,今年人工增雨多半在午夜實施,因為這時鋒面到達水庫集水區上游,因為機動性高掌握住時機,人工增雨的效果也最好。

五、啟動抗旱備援系統

目前台南水庫蓄水率雖只有三成左右,高屏溪流量也處在不穩定狀態,往年這種狀況都要採取二階限水因應,但因為啟動多個備援系統,包括重新整修曾文淨水場,以及原供應工業用水的東港溪,做了原水前處理後可以供應民生用水,再加上抗旱備用水井,只要缺水可立即啟動。

可見治水、抗旱,硬體的水利建設有其極限,軟體的管理、觀念更重要。未來如果能再推動廢水回收、水價合理化、利用科技提高用水效率、且持續推動節水觀念,一定更有能力因應枯旱的挑戰。

*作者為獨立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