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美國期中選 科技助選成關鍵

2014-11-03 18:00

? 人氣

2014年的美國期中選舉,科技產品角色愈形吃重。(取自網站)

2014年的美國期中選舉,科技產品角色愈形吃重。(取自網站)

2012年,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得以擊敗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成功連任的的一大助力,在於民主黨善用科技助選的技巧。民主黨看出社群媒體的潛力,建立了詳細的選民資料庫,並採用資料分析工具評估與規劃戰略。略遜一籌的共和黨在過去2年間也極力追趕,包括統合地圖軟體以更準確接觸選民的「Voter Gravity」、分析大數據(Big Data)的工具「Data Trust」及另一平台「i360」都是其努力成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政治競選活動,是融合多種科技工具,較量資料分析能力的理想戰場。一場選戰中,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繁複資料,例如註冊選民的個人資料、過去幾次選舉的相關數據、以及各黨建立的捐款名冊與志工資料,在競選總部、街頭宣傳或登門拜票時,宣傳人員也會蒐集到不少額外資訊。


透過整合資料分析,競選中心得以察知選民意向,哪些支持者可能願意當義工,哪些支持者可能願意捐款,也能合併地理資料,將心力投往最可能被說服的特定地區與特定族群。以下為5塊今年美國期中選舉的重要戰場:


募款

透過郵件為黨募款的做法行之有年,但今年兩黨將其提升到更高層次。民主黨設有一個孜孜不倦的勤奮系統,頻繁地發出緊急通知,警告選民若共和黨控制參議兩院,會有什麼樣的下場。批評者抨擊這種密集引發恐懼的宣傳手法無法持久,雖然共和黨作法也沒有太大不同。但經由數位途徑湧入的捐款,已成功成為新收益來源。


科技不僅能幫助宣傳人員寄出信件,過去2年,兩黨也致力地讓捐款成為一個簡單的線上體驗。透過近似PayPal的捐款系統,支持者可以儲存姓名、地址與信用卡資訊,簡單點選幾下就完成捐款。同時,各候選人網站亦能追蹤訪客登入地點。州外人士被視為較可能提供捐款支持,州內人士則被視為潛在選民;宣傳人員將會分別寄出捐款資訊或競選政見資訊。



電視

這個世代的視聽習慣正在改變,越來越多年輕人不看電視,也就看不見電視上的競選廣告。如今,許多候選人已把廣告鋪進網路電影、新聞與線上影片,推特與臉書等社群網絡上,也可以置入廣告。


過去2年來,兩黨都致力在選民資料庫中,納入更多網路習慣資訊。即使使用者關掉網站追蹤的「cookie」功能,宣傳人員還是可以透過資料庫資訊,將訊息寄到使用者的網路帳戶中。


投票

民主與共和黨都改進了他們爭取選票的行動方針。根據Google資料,選前1周間關於選舉的搜尋中,超過75%是為了確定投票所位置。兩黨都為此製作了詳盡的投票所指引app,除了在投票日當天載送選民前往投票,身在投票所的宣傳人員也可以透過行動裝置查看選民資料庫,檢核哪些人還沒完成投票,以提醒他們盡速前來。


民主黨志工電訪選民,鼓勵他們投票支持該黨候選人(美聯社)


在佛羅里達民主黨候選人克里斯特(Charlie Crist)的網站上,選民只要輸入姓名與地址,即可收到個人化的郵寄投票資訊,或是可提早投票的地點。透過彙整資訊,兩黨亦優化了追蹤郵寄選票是否成功回收的過程。此外,宣傳人員也可向同一家庭的不同成員進行不同方式的宣傳;這與過去廣泛、同質性高的宣傳方式有很大差異。


美國總統歐巴馬(右)2日查看電子投票機。(美聯社)


社群追蹤

對選戰宣傳人員來說,社群媒體已不只是傳播訊息的工具,也是聆聽民意的重要領域。其中,推特是一大重心。共和黨委員會總部的工作人員,隨時透過牆上的大螢幕觀察推特上關於參議院選戰的關鍵字變化。共和黨宣傳人員表示,他們會監控社群討論內容,評估訊息傳播是否成功,並試圖影響辯論方向。他們也發現,會在推特上與其互動者,通常是潛在支持者。


兩黨皆願意花費大筆金錢,購買昂貴的分析工具,從巨量的社群資訊中挖出可用者,以規劃戰略。民主黨亦坦承,他們盡可能地監控、了解並追蹤任何可取得的社群資料。


網路影片

不同於傳統廣告,許多候選人透過網路短片傳達政見,或是塑造特定形象。宣傳人員從這種製作成本較低的影片中獲益良多,若能捕抓到對手失誤或尷尬場合的影片放上網路,也是絕佳的武器。候選人雖試著提升影片品質與質感,但也了解內容才是讓這些影片從數位之海脫穎而出的關鍵。民主黨數位機構的資深主任納杜爾(Jennifer Nedeau)便指出,在臉書等社群媒體上,人們「喜歡」的是貓與嬰兒的照片,「你得要與之競爭。」


內布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院競選人薩瑟(Ben Sasse)便抱著年幼的兒子入鏡,討論他對歐巴馬健保的看法。期間,薩瑟兒子不時流露天真、可愛的動作,薩瑟也與兒子有自然的互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