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鍊一甲子的刀與火,吉豐鐵店的新生:《小鎮專門店》選摘

2020-03-10 05:20

? 人氣

淬鍊一甲子的刀與火,吉豐鐵店的新生(圖,蔡政諭繪)

淬鍊一甲子的刀與火,吉豐鐵店的新生(圖,蔡政諭繪)

山裡有林木的打鐵,平原有農耕的打鐵,雖然都叫打鐵,卻是不同的領域。 旗山位在山與平原的交界處,在此造就了產業的交集,這裡不只有移民,而且還有深刻開墾的民族,吉豐鐵店就是開山闢土的先民們在這交集的場域,也繼續扮演傳承開拓精神和淬鍊行動的呼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十年前的打鐵青年返鄉】

「鐵紅熱的時候是你欺負它,鐵不紅的時候換它欺負你。」打鐵打出人生哲學,二十年前的返鄉青年林享旻師傅,承繼了家裡打鐵的好功夫,研究不同打鐵的製品的心得。店內放眼望去琳瑯滿目的各種刀件,從原民山刀、東南亞砍刀、大馬士革鋼刀件、斧頭、砍刀、頭目刀等,根本就是一間工藝收藏鋪。「原住民南鄒族成立為拉阿魯哇族,送給原民主委夷將·拔路兒的信物刀,就是我精心打造的。」不斷研究打製與時並進的鐵器製品和傳統用品,林師傅得意的說,吉豐鐵店就是一個傳產轉型範例。

林享旻從國中時期就開始接觸打鐵,因為父親林吉光是吉豐鐵店的創始人,從小就讓孩子在打鐵店內穿梭、摸索,也培養了孩子對這個行業的興趣,日後傳承打鐵的技術。入行後,林師傅又研究了東南亞、原住民、漢人的刀件,發現東南亞的刀型與施力點最好,不只重心往前,且質量黏手,刀骨受力平均,於是開始量產,讓地方砍柴火的農人愛不釋手。「布農族的刀比較小巧,南鄒族是頭大肚子小,北鄒族是頭小肚子大,像殺豬刀這樣。」對於不同的刀件研究,林師傅可是非常有心得,對刀件的討論,依稀可以看見每個民族的生活型態和思維。

斧頭是店內的招牌農具
斧頭是店內的招牌農具(資料照)
充滿林業氣息的吉豐鐵店
充滿林業氣息的吉豐鐵店(資料照)

【以斧頭做主打的開墾山林鐵店】

吉豐鐵店傳承甲仙地區的北客族群江聯東師傅的技藝,從戰前江師傅就在甲仙打鐵,製作工具開採樟腦、戰後竹子與林業伐木、開墾山地、開通橫貫公路等,甚至在山區提供原住民刀件買賣。早年林吉光就在日利打鐵店與日榮打鐵店學習打鐵技術,當學徒每天都要早晨四、五點就起來打鐵,直到中午近十點休息。「打鐵和做農一樣,也是怕熱的。」林吉光師傅說打鐵工作身邊的鐵爐就是一個大太陽,雖然在室內,但是夏天多半十點後暑氣上來,身體不太能夠負荷。在將近八年的學徒時光,他養成打鐵的專業,學成後就在旗山大林地區成立吉豐鐵店。

吉豐鐵店位於山與平原交界的旗山大林地區,傳承日利鐵店的技術,刀具和斧頭類是店內專門的手藝。店內銷售最好的年代,雖然是香蕉種植面積最廣的時候,但其實香蕉以外的其他產業也蒸蒸日上,他們賣最好的反而不是香蕉農具。林師傅說,吉豐當家的三樣鐵器「斧頭、柴刀、刈割(kuah keh)」,是許多伐竹工人的最愛,當年採收竹材,這三樣一定跑不掉,斧頭砍斷,柴刀修整,刈割清理竹子的細枝。由於內門、旗山、甲仙一帶,主要都是刺竹,因此刈割的使用,要比其他地方更多,而他們店內 也因為竹子產業製作筏竹工具而生意興隆,甚至從台南、龍崎的竹業到中部的嘉義、竹崎一帶,幾乎都在服務的範圍,至今客群遍布全台,是採竹最厲害的神兵利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