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騰崇觀點:活動遺產的新希望─「永晝之心」的再利用與再升級

2020-02-08 06:40

? 人氣

原先大型活動的展覽品在活動結束後都會失去價值,但台中燈會把2018台中花博遺留下來的舊遺產,脫胎換骨成另一個版本的作品,在燈會展出。(台灣燈會提供)

原先大型活動的展覽品在活動結束後都會失去價值,但台中燈會把2018台中花博遺留下來的舊遺產,脫胎換骨成另一個版本的作品,在燈會展出。(台灣燈會提供)

台灣這幾年經歷了台北世大運、台北設計之都、台中花博等國際等級的大型活動後,迄今仍常面臨一個問題:因應活動主題所設計的大型裝置或道具,在熱熱鬧鬧繁華的展演活動後,都將何處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大型活動的後遺產問題

在台灣大型活動的展演,往往伴隨著有許多當下因應活動創作的大型作品或展覽性建物空間等。活動結束後,活動用的建築空間可以進一步活化轉型利用,但如果牽涉到重要的意象大型裝置作品,卻往往因為主辦單位缺乏後遺產(Legacy)計畫思維,或事先也往往都沒有配套的永續典藏和展示計畫,更或者在公部門中怕被編列為財產,衍生更多保養的問題。再好的設計作品,不是成了大型的廢棄物,活動後被迅速拆解成可回收的垃圾與資材,就是被放置在與過去活動歷史空間完全無關的展示地點,連把活動當下因裝置所生的地景記憶遺留在當地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再好的主題設計大型作品,也都只是曇花一現,無法在台灣文化歷史足跡中,留下可被紀念性觀賞與學習的活動後遺產。也因此台灣少了很多文化目的地的可能。但最近幾天,因為受邀擔任台灣燈會專案展演設計諮詢顧問,參與在台中舉辦的燈會,卻發現台灣的大型活動後遺產,在今年的台灣燈會,似乎有一個新的正向案例在發生。

整合橫跨花博與燈會活動|科技展演力量給予遺產新生命

如果大家都還記得,2018台灣最大型的活動是台中花博。而台中花博自開展到結束,最耀眼的地景性大型作品是森林園區中由年輕團隊豪華朗機工所做的大型科技藝術作品《聆聽花開的聲音》,是一座高十四公尺的藝術裝置,由六百九十七個蜂巢形狀的機械花結合而成,在大型活動中完全定調了花博活動的印象,看過一定不會忘記。但是在花博之後,卻一度處於因台中市政府正於更替經營團隊中,尚未定調展後活化機制的尷尬期。整個大型裝置何去何從,又是否會變成一個大型被遺落的藝術機械裝置?因一直處在未知的狀況下,大家議論紛紛。

2020的台灣燈會,是接力花博後,在台中舉辦的下一個重要大型活動,是每年度台灣島上的最重要的大型燈會。經過中央與地方政府單位的協調,今年燈會核心精神主燈預計設置在花博中最自然的園區:花博后里森林園區,園區中有1500多顆在地生長的樹木,是整個花博策展中最接近台灣自然生態軸心意象的園區。而燈會中央主辦單位,因應在地森林園區的自然環境印象,一改過去以民俗元素為主題的作法,規劃今年燈會主燈的主題為《森生守護・光之樹》,貼近台灣的自然生態主題,引領民眾關懷自然。

但目前的森林園區中,活動環境卻早已因花博展覽結束,移除了許多原本展覽的主要設施,全然失去了台中最自然生態性論述的一個設計展覽區,也喪失被留下的環境永續性。因此引起了很多討論,燈會主燈區設置於花博森林園區中,是否有可能延續之前花博森林自然生態的基礎?亦或者是全然是不同面貌的燈會展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